第26部分(第1/4 页)
“”后,法美关系一度十分密切,但双方终因在伊拉克问题上立场差距太大,矛盾重现。总部设在纽约的“法美基金会”(The French American Foundation)在巴黎一直十分活跃,它与法民调公司SOFRES几次民调表明,在法国受众中,只有50%的人认为法美是伙伴关系和39%的法国人对美国存有好感。在对美国持好感者中,年轻人(34%)大大低于老年人(43%),知识分子、白领阶层(33%)低于蓝领工人(42%),左派政党支持者(29%)又大低于右派政党支持者(53%)。我发现,多少年来,法美矛盾在法国几乎是个永恒的话题,谁都愿意点评一下。有趣的是,公众在国内的许多问题上喜欢各执一词,而在对美问题上却往往达到鲜有的一致。道理很简单,生来就为了自由的法国人是不可能听凭美国摆布的。在法美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前总统德斯坦的胞弟奥利维·吉斯卡尔德斯坦对我毫不掩饰地说,看到自己的祖国和伟大的盟友美国之间的冲突他的心在流血。小德斯坦是在哈佛念的书,是欧洲著名商校INSEAD的创始人,他是法美冲突开始以来对我表达最直接的法国朋友。但我所接触到的法国人几乎众口一声,全是对希拉克的支持和对小布什的谴责,认为他太狂妄,应该联合起来予以反对。法国总工会有一位退了休的活跃分子,居然将其珍藏的一瓶葡萄酒送到大使馆的传达室,指名道姓要送给我,原因是我曾与这位热心的朋友在我们的传达室不期而遇,我应询向其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反战立场。他觉得我讲的对,感到法国有救了,世界有救了。次日专门来馆里送我一瓶美酒,意在希望中国能始终与法国站在一起。所以说,形容法国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法国的独立一点都不假。
需要指出的是,如同国内对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研究一样,错综复杂的法美关系培养了一大批研究法美关系的法国学者,其著作汗牛充栋,每次新书问世,都会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前不久法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菲利普·罗歇的《以美国为敌——法国反美主义谱系考》一书,系统回顾两个世纪法国人的反美史,一时洛阳纸贵。但法兰西院士让弗朗斯瓦·雷韦尔却对法国的反美主义大唱反调,认为法国人对美国太情绪化,政治家联合知识分子坚决反美,原因是对法兰西帝国势力衰落感到的失望。认为法国有宣扬自身普世价值观的愿望,希望全世界拿法国做样板,但心有余力不足,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我迄今看到法国人自己对反美主义表示疑义最强烈的一本书。书的名字是《反美主义的魔症》,现国内也有了中译本,读者朋友不妨借来一读。此书如此批评法国人,在法国居然成为畅销书,说明法国的确是个多元社会。但作者的观点是我在法期间听到最少的一种,一般来讲,在法国社会,恭维美国人或美国价值观还是非常少见的。
(4) 高举文化的旗帜。在众多的大道理中,法国特别喜欢提文化。法国通过“文化例外”这一外交上极具想像力的提法成功地抵制了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事情发生在1993年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中,法国为了拒绝强势的美国影视产品自由进入法国市场,首次提出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文化例外”主张,不属于自由贸易的范畴,而美国则指责法政府对本国文化产品“补贴”违反自由贸易原则,要求取消对美国影视作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配额限制”。当时这场冲突闹得很大,我恰在布鲁塞尔中国常驻欧共体使团工作,对法美激烈的外交斗争记忆犹新。记得为抗议美国的压力,法国著名演员德迪帕约和阿兰·德隆还在巴黎协和广场上当众烧毁美国电影拷贝,成为世界媒体一大新闻。当时法美在文化领域的较量是因为美国在1990年允许时代和华纳二公司合并,开始美传媒业的“非管制化”。类似时代华纳这样的特大型文化产业大举进军国际文化市场,法国人一夜之间发现,其光辉灿烂的文化产业已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外来威胁。当时的情况对法国并不有利,连欧盟内许多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及法国,认为文化就是一种产品,可以自由交易,如德国、荷兰和北欧国家。1999年10月的世行佛罗伦萨会议甚至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然而,法国人还是逆水行舟深知,在国际上大打“文化例外”牌,不仅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搅了美国的局,也使1998年经合组织关于投资的多边协议谈判最终流产。回过头来看,法国这一招很厉害,仅以影视为例,法国的国产电影保住了40%的市场份额,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