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创�杆娑寂芰恕O窒厥鹣虮敬宕宄ぷ芬�热恕!彼�担嚎迹薄�薄�保吩拢比眨�罴弥潞�惭粝卣���氨舅�⑽捶⒑�胂�踅鸷偷却�保�院笕艚鲇冒焓麓π胖叫欧猓��薷涸鹎┟�钦轮���抛魑扌АS止赜诘辆蚬盼镆话福�郧氩檎斩�嗉�鼻昂��懈鹘冢�惺稻恐巍薄K�担涸�保担怠�础@罴弥沼诿靼祝�厥鹩胨骄蛉瞬还�谘菟�上罚�淠康氖呛��爸醒搿保��ぜ鹊美�妗�
李济回到北平,恰逢史语所从广州迁来,考古组迁在北海静心斋。据所务会议议定,史语所原设的八个组合并为史学、语言学、考古及人类学三个组,李济与陈寅恪、赵元任等,受中研院院长蔡元培聘,分别出任考古(三组)、历史(一组)、语言(二组)组主任,此一格局一直维系了几十年。
转入紧张的案头研究,李济每天往返于方砖厂的家与北海办公地之间。8月31日,他写信告诉已回美国的毕士博,“近三个月工作团之成果相当可观,在离开田野前定将工作报告寄奉,据闻今秋你可能再次来访,望能讨论Freer Gallery与史语所之进一步合作”所档:考21—2—12。。不久,他写的《小屯村陶器初论》报告稿Manuscript Report Preliminary notes on Potteries from Hsiao�t�un�ts�un(打印件共5页、插图20幅)。如约寄往美国弗利尔艺术馆。10月,李济主编的《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正式出版,“报告”揭示了两次发掘的部分结果。李济撰写了《发刊语》《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殷商陶器初论》等篇文章。蔡元培在“报告”的序言中指出,殷墟发掘“已经显然表示在中国的考古学的转方向”,这种新方向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立足点是整体的,对文字和器物的探究注重系统性,“以前尚无如此从基本下手者”;二是问题的结构,一如自然科学,取实物为证,“不以设定为决论”,而是按实物材料——问题——旁证参考——适当的观点这样一条路线处置,这乃是“求客观知识的态度”。
十月金秋,收割之后的安阳大地,转眼间褪了颜色,起伏的土地裸露着苍黄。经过暂时的疏通,第三次殷墟发掘在李济的主持下又将开工。然而,上次仓促停工,李济与董作宾携少量出土物回北平引起的误会,加之当地盗掘者和文物贩子等利益集团的策动,各种流言荒草般蔓生。领头者是河南省图书馆馆长兼民族博物院院长何日章,他是河南商城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蒙学部,自称罗振玉的弟子。他在致河南省政府的函中提出,“请准将掘得器物,仍留在开封保存,俾河南人有所观感,庶于地方文化及公开研究学术两得其益。”“本省既有如斯重要之文物,襄助他人发掘,何如自动发掘?……可由兼职之民族博物院经费项下协助。如此自动发掘,则他方再有借口开掘者,即可一律谢绝。”所档:元151—4。何日章借维护乡邦利益的冠冕堂皇其实暗藏着私心。1929年春,殷墟第二次发掘。前董作宾、后李济。(李光谟提供)
河南省政府致函中央研究院,转录何日章的原文。10月21日,何日章手持河南省政府的批文赶至安阳,声言安阳考古不容外省人越俎代庖。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李济电告傅斯年,“省政府拒绝中央挖掘,暂停工”。胜算在握的何日章招工自掘,鸠占鹊巢,在史语所开挖的工地上连续挖掘两个月,所得甲骨古器物甚多所档:元141—1a。。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殷墟·城子崖(3)
此时,冯玉祥掌控的河南地方政府拥兵自重,“中央”对地方毫无约束能力。中研院总办事处收到告急电后,在致河南省政府的公函中,只能曲尽其意:查发掘古都系考古学上之要端,不只为地方文明之表率,实藉此以供全国人士之研求,并谋贡献所得于全世界,尽人类应尽之责任。其开掘之方法,重在立完全之计画,作系统之探求,藉以知古事古物之相互关系,及其当年入土之位置踪迹,本非专以搜寻器物为唯一目的也。此种发掘,必须有专家指导,方能从事,否则一铲才下,而古事古物已为损毁不少,且正不知其地域之已否掘准也。……所得古物为利于详密之研究计,自不能不先行运回本院。一俟研究结束后,即当分列于中央及省立博物馆,以供参考,断不欲据为己有。……同此国土,同属国民,共致力于学术,何畛域之可分。所档:元151—8。蔡元培一面斡旋地方,一面劝慰傅斯年和李济:“连接电函,藉悉在汴时种种辛苦及回平后疲病状况,万分不安,唯祝迅即康复而已。安阳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