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抚。第二年他又打败皇太极,获宁锦大捷。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起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镇宁远。1629年,辽东悍将毛文龙跋扈难驯,不服节制,被袁崇焕先斩后奏,设计杀掉。崇祯帝“骤闻意殊骇”。事后袁崇焕亦悔悟道:“毛文龙是大帅,不是像我这样的臣子所该擅自诛杀的。”正如明末史学家谈迁所说,袁崇焕擅杀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这件事在崇祯帝心中留下了阴影。
后金军队领教了袁崇焕的厉害后,于崇祯二年避开了辽东防线,转而绕道进攻北京,史称“己巳之变”。袁崇焕得到情报为时已晚,想半路上拦截后金军已经来不及了。他心急如焚,率军日夜兼程,两天后赶到北京,在北京城下再一次痛击后金军队。后金军队再次吃了袁崇焕的苦头后,皇太极深知,如果不除掉袁崇焕,进取中原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反间计。
早在后金军进攻北京的时候,魏忠贤的余党就在朝中散布流言,说后金军攻打北京是袁崇焕搞的阴谋,其实是他把后金军招引来的。崇祯帝本来就好犯疑心病,听到别人这么一说,就真的猜疑起来。
关于皇太极的反间计,蒋良骐《东华录》有详细的记载。文中说,开始的时候后金军队抓获了明朝的两个太监,命人严密看守。这时候副将高鸿中和参将鲍承先遵照皇太极的计谋,故意坐在离两个太监不远的地方,假装做耳语状说:“今天我们撤兵,不过是个计谋……袁巡抚有密约,事情马上就能大功告成了。”一个姓杨的太监听到了两人的谈话。后来,后金军将这两个太监放了回去。杨太监回到崇祯帝身边后急忙将袁崇焕与后金密约的事告诉了他,至此崇祯帝对袁崇焕背叛深信不疑。
于是崇祯帝立即召袁崇焕进宫。袁崇焕不知何事,连忙赶到宫里。崇祯帝拉着脸,劈头就问:“袁崇焕,你为什么自作主张把大将毛文龙杀了?为什么金兵到了京地,迟迟不见你援兵?”崇祯帝突如其来的问话,把袁崇焕弄得不禁怔住了,等他醒悟过来想作解释时,崇祯帝已命令锦衣卫将他绑了起来,关进了大牢。
很多朝臣都了解袁崇焕为国家一片忠心,决不会干那种勾当,觉得这事蹊跷得很。有个大臣大胆地劝谏说:“袁崇焕一向忠心为国,请陛下慎重啊!”崇祯帝却对大臣的劝告充耳不闻。1630年8月,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行刑当日,沿途不明真相的百姓,误信袁崇焕通敌,争拥上前,口撕牙咬。至行刑处,袁崇焕已体无完肤,浑身血迹斑斑,奄奄一息。临刑前,他口占一绝: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袁崇焕被害后,暴尸于市,无人敢收葬。他的侍卫佘义士含悲衔恨,冒灭门之祸,夜半偷偷取回悬于城墙旗杆上的袁将军的头,埋在自家院中,从此隐姓埋名,守墓到老。佘义士临终前叮嘱家人,待他死后把他埋在袁大将军身旁,并要求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也不许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由“掌门长子”为袁将军守墓。如今已经过了近400年,佘家也历经了17代,但仍然为袁崇焕守着墓。袁崇焕之墓在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后院内。收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功高震主的东王:杨秀清
身份:太平天国东王
死于:1856年9月2日(终年33岁)
死因:被杀
地点:天京(今南京)东王府
评价: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前期实际上的军事统帅,在用兵上主张以“略城堡,舍要害”为原则,并说服部分会众克服怀乡恋土思想,率军长驱北上。起义仅两年,即转战6省,并建都天京。期间,他协助洪秀全健全军事组织和各种条规,编制“土营”“水营”,严格军纪,充当了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最高军事指挥者。定都后,又分兵北伐、西征,为太平天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逐渐居功自傲,挟制天王,压制诸将,终于酿成“天京事变”。
杨秀清自恃功高,与天王洪秀全明争暗斗,常借天父的名义否定洪秀全的主张,动辄还叱令洪秀全下跪受杖,因此洪秀全也怕他三分。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深居简出,不问军务,大权掌握在杨秀清手中。太平天国取得天京外围战胜利后,杨秀清不免有些志得意满。一天,他假借天父下凡,召洪秀全至东王府问道:“东王功高,为何仅称千岁?”洪秀全无奈答道:“东王打江山,理当称万岁。”东王又问:“东王世子也仅是千岁吗?”洪秀全急忙道:“东王既是万岁,东王世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