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3/4 页)
虽然只是转瞬即逝,但却在他的心底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样的眼神,不是一个心系汉室江山的社稷之臣应该有的,也不是一个辅政大臣应该有的。那如同毒蛇一般的眼神,令人望而生畏,他流露出来的眼神,到底是故意让他看见,使其生畏的,还是不经意间透露了他的内心?
刘协猜不透,只觉得眼前的这个人,虽然是低下了头颅,让他看不见面容,但谁又能知道他低下的头颅上有着怎样的一张面容?
他见过董卓,见过李傕,见过郭汜,更见过数不清想将他据为己有的人,结果,都一个二个没有好下场。
初次见到张彦时,刘协以为张彦是一位社稷之臣,可此时看来,他想的太过简单了。
张彦从数百里之外的徐州赶来,还带来了数万兵马,如今又当着他的面,连杀了数名曾经在东归路上帮助过他逃出来的人,这是想用这场血腥的场面,来警示自己吗?
不管张彦到底是社稷之臣,还是想成为和董卓、李傕、郭汜一样的弄权者,他刘协既然已经到了这里,也落入到了张彦的手中,无论怎么样,他现在也只能依靠张彦了。
“日久见人心,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哩,朕慢慢观察吧!”刘协心里暗暗的想道。
良久,大帐内鸦雀无声,都在静静的等待着刘协的话。
“呼!”
刘协长出了一口气,忽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缓缓的说道:“朕累了,想回去休息休息,这里的一切,就交给骠骑将军处理吧。”
话音一落,刘协便径直走出了大帐,当着文武百官和张彦的面,董承则随后跟了出去。
刘协出帐之后,张彦才站直了身子,看着刘协的远去的背影,心中暗想道:“这个小皇帝,看来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皇帝都发话了,文武百官自然也都听的清楚,这言下之意,就是让张彦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他不会横加干涉。
张彦当即按照自己刚才说的下达了命令,不过却是以天子的名义。
杨奉被推出大帐之后,张彦垂下眼皮,看了一眼跪在自己面前的匈奴人去卑,竟然亲自将去卑从地上扶了起来,道:“贤王乃匈奴贵族,是匈奴单于的左膀右臂,我大汉一直待匈奴不薄,不但给你们地方居住,还给你们土地耕种,贤王如何也加入到叛军的行列当中,竟要谋害于我?”
去卑听后,早已经胆战心惊,战战兢兢的,双腿都直哆嗦,忙道:“将军,我也是被杨奉逼迫的,我南匈奴自归汉以来,一向对大汉忠心耿耿,从未做过对不起大汉的事情,此次确实是被杨奉逼迫的,并非出自我的本意,我对大汉一片赤诚,天日可见,还请将军明察!”
张彦笑道:“既然如此,那我也不为难你。念在你护送陛下东归有功,就功过相抵吧,你且回南匈奴驻地,好好的放你的牧,未得召见,不得再踏足中原半步,否则的话,我兴兵十万,平了你南匈奴!”
去卑惧怕不已,急忙跪在地上,连忙叩首道:“外臣遵命,外臣遵命……”
张彦又对文武百官道:“诸位大人,今日权且到此,暂且散了吧,都各自回营休息吧!”(未完待续。。)
192移驾徐州
文武百官都先后退出了大帐,这时,张纮则好奇的对张彦道:“主公,去卑率部参与了杨奉等人的叛乱,为何不将他就地正法,却这样放了他?他是匈奴人,这样纵去,只怕会放虎归山吧?万一去卑嫉恨主公,回去之后,重新纠集匈奴人,意图造反,到那时,再抓他的话,就难多了。”
张彦道:“去卑是匈奴的右贤王,在匈奴人中地位尊崇,而且他这次率领匈奴骑兵前来护卫陛下东归,也是大功一件,只不过是受到了杨奉等人的蛊惑,才随同一起造反的。我今次放了他,也是让他牢记这份恩情,以后自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原来主公早有安排,属下多虑了。”张纮道。
张彦道:“不过,你说的也是实情,如今大汉朝纲败坏,各州郡都各自为政,如果不尽快恢复朝纲,使得四海升平,那么诸如匈奴、鲜卑、乌桓、羌等胡人,就会趁机扰乱中华,我绝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待将陛下接回彭城安定好后,我便可励精图治,平定天下,威慑四方,让蛮夷都不敢犯我大汉天威!”
“主公有如此宏图伟志,属下敬佩。只是,要想接陛下回彭城,不知道主公可曾征求过文武百官以及陛下的意见?”
“洛阳残破,荒废已久,陛下不跟我回彭城,那我军此次前来,岂不是没有了意义?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