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页)
京附近的名城,人文荟萃名满天下的都会。
这里,也是大明皇朝的名城。
太祖高皇帝起兵,第一次领兵攻下的第一座城就是这里。从此,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后来,他把大宋皇帝韩林儿迎到滁州,自己到南京(当称集庆路,他改为应天府)做他的“吴国公”,又晋封吴王。
最后(两年后),他派水寇出身的廖永忠去滁州,把大宋皇帝接至应天府(南京)坐皇位。船到爪步山江面,忠心耿耿的廖永忠,把船弄翻了,把皇帝韩林儿淹死,结束了大宋皇朝十二年的天命。
从此,不再是“龙凤”十二年,改成“吴”元年。此后,灭元兴宋,他为自己开创大明皇朝三百年历史。
城东,建了卫城,称为滁州卫,捍卫着这有纪念性的名城。
来这里游名胜的人受到欢迎。想来这里为非作歹混口食,得准备进大牢吃太平饭。所以这里的治安,在江北是首屈一指的干净城。
这里的乡民,第一次移徙(移民)来自浙西。永乐大帝迁都北京,把这里已经生根逐渐富裕的富户,得新移徙京师,因此滁州的好百姓们,亲友有些在浙西(浙江西部),有些在京师(北京),逢年过节,访亲扫墓的人络绎于途。
这就是“身背着花鼓走四方”的由来,正当的农工平民,是禁止穿州过县流浪的。
曹民奇就是受这座农庄主人的委托,至京都寻觅亲友的,总算顺利地不负所托,来回一次,费时百日,去时稻田青青,归时已入仓。
半个时辰后,他到了城西南五里左右的丰山东麓,牵了坐骑进入一座小庄院,受到热烈的欢迎。
小庄院的主人姓张,州城附近的人,提起丰山张大爷张斌,只知道他是曾经两次出任粮绅,十分讲公道有良心地主,即不知道他曾经是大江下游大有名气,曾经有相当局面的江湖仁义大爷。
在大江下游,翻江鏊张冲,名列大江七雄的一雄,手下有三百条以上好汉,五十艘大小船只,承揽正式的人货航运,也兼做私枭勾当,八年前在池州府与另一雄六爪苍龙火并,右臂骨折筋断,从此退出江湖,返回老家安居纳福。
所谓仁义大爷,一定为人四海,朋友最多,铁户担道义,受到江湖朋友尊敬。
像翻江鏊这种人,虽说已经退出江湖,但不可能与江湖断绝往来,经常接待知交好友,把臂言欢。
他年过半百,闯了半甲子江湖,有各式各样的朋友,退隐八载,豪气不减当年。
曹世奇受到热烈欢迎,被安顿在东厢房贵宾室。
掌灯时分,主人在客院的花厅置宴款待贵宾,仆人皆被遣开,只留一位小侍女伺候。
酒是徐沛高粱烧一锅头,酒香满室。
酒过三巡,曹世奇将入京的经过简要地说了。
东乡那位大农庄的主人,是翻江鏊的朋友,共有四家人的亲友被移徙到京师,到底被安置在何处,数年来音讯全无,翻江鏊朋友众多,答应请人上京替他们查访亲友的下落。
翻江鏊有朋友认识曹世奇,就这样辗转请托,由曹世奇跑一趟京师,幸不辱命守完满达成委托,取得亲友的书柬信物,功德完满。
翻江鏊并不完全了解曹世奇的底细,反正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不需盘根究底。江湖好汉一言不合可能打破头,话一投机便是好朋友,不需盘三代履历,谁也不计较朋友的身份地位高低。
回到南京,曹世奇已经不是曹世奇,叫曹不文,意思是一文不名,也有粗野不文的意思。当然,这也不是他的本名,嘲世意味极浓。
南京,指京城。应天府,指京城外的行政辖区,知府大人管不了京城的事,应天府下分两县,东北,是上元县;西南,是江宁。
上元县江边有一座栖霞镇,栖霞山是南京东北四十余里的名胜区,佛门弟子的盛地,栖霞红叶是南京八景之一。
栖霞镇有一间小小的不文斋,是一家小小的艺品店,当时称为四宝坊,经营小规模的琴棋书画买卖交换,出售文房四宝。主要的收入,是替栖霞寺的施主大德抄经。
曹不文就是不文斋的小店东,由一位老秀才主持店务,有四个伙计三个徒弟,负责抄经,生意不错。
曹不文很少在家,不务正业,不时替亲朋好友,至外地寻亲,经常远赴京都,与失散的亲友取得联系。
翻江鏊朋友众多,与曹小东主攀上良好的交情。这次远走京都替朋友寻亲,就是翻江鏊促成的。
“回程有些小波折,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