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唐朝最终还是没有来砸场子,因为与高句丽的恩怨还没了断。跟高句丽的问题解决了,与新罗又掐上了架。基本上顾不上日本这边,但朝散大夫郭务悰四次到日本恐吓中大兄皇子,也让中大兄皇子神经差点衰弱,幼小的心灵饱受摧残。
中大兄皇子吓得够呛,每次都是赠送郭务悰大量财物了事。
过了几年,基本上算是风平浪静了,中大兄皇子悬在嗓子眼里的心才总算放了下来。
但他仍是麻烦不断,碉堡修了那么多,海军基地的运营费用又高,海岸警卫队也是要开工资的,这都要钱啊。日本本身也不富裕,这下亏老本了,财政状况非常的紧张了。
更要命的是,由于在朝鲜半岛吃了个大亏,中大兄皇子威信大大受损,国内一片嘘声,旧氏族势力趁机发难,中大兄皇子为度过危机,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允许在部分地区恢复部民制和氏姓制度。
原来的革新领袖,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转变成了保守派,政策开始趋于保守。
667年3月,中大兄皇子下诏,迁都近江大津宫。
668年1月,终于不再当幕后英雄了,正式登基,史称天智天皇。
同年,天智天皇命中臣镰足参照唐朝的《贞观令》把大化改新以来发布的诏书编纂整理成法典,因为建都近江,该法典亦被称为《近江令》。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自此,日本算是初步走上了法制化建设的轨道。
中臣镰足不久去世。他政治才能算是比较突出,辅佐天智天皇,出力甚多。
中臣镰足除了在政治上比较活跃外,对宗教事业也想当的关心。他看到自苏我家族开始,佛教势力越来约嚣张,觉得在宗教信仰这个问题上,一家独大形成垄断不是好事,原有的氏族神信仰力量又过于分散,各信各的,神又太多,信不过来,于是整合倭国各地的原有氏族神信仰,完善为本土的神道教,从而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宗教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天智天皇在其临死前,赐予其最高冠位大织冠,并赐姓藤原(这个是非常大的荣耀),称藤原朝臣镰足。
此后,藤原氏由于长期担任日本宗教事业的高级领导,最终导致藤原氏成为日本最大的神官家族,地位非常显赫,以致于后来的丰臣秀吉想要当关白,因为血统不够高贵,都要去抱藤原家的大腿,认个干亲。
原有的旧氏族势力虽然给天智天皇以很大压力,但却还不是他最大的麻烦。天智天皇的噩梦来自于自己的亲弟弟大海人皇子。
第十二章 壬申之乱(二)
大海人皇子工作能力很强,智商、情商都很高。兄弟俩原本感情非常好。大海人皇子一直一来都是作为天智天皇的坚定支持者出现的。
在白村江之战大败后,天智天皇面对国内极度不稳的局势,受到了空前的压力。这时候,是大海人皇子始终站在自己哥哥一方,陪他度过难关,亲自担任了左大臣,充分发挥自己人缘好、面子广的优势,到处替自己的哥哥抹稀泥,安抚各地心怀不满的氏族豪强,对巩固天智天皇的统治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天智天皇很感激,投桃报李,确定大海人皇子为自己的法定接班人,还不自己的四个女儿都嫁给了大海人皇子(近亲结婚在日本皇室非常普遍)。
哥哥外加老丈人,亲得不能再亲,关系不可谓不铁。
但是,好景不长。一个文学女青年的出现导致了双方的关系出现了巨大的、不可调和的裂痕。
这个文学女青年就是额田姬。
额田姬是个诗人,在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万叶集》中收录了她的长歌三首、短歌十首,是个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美女作家。
这个美女作家非常有才,举个例子,她想情人想疯了时候写下的诗句“空闺帘动疑君至,只见秋风不见人”相当传神,足见其才气。
但搞文学创作只是她的业余爱好,她的正式工作是巫女,即神道教的神职人员。业务专长是在天旱的时候通过祷告来人工降雨,或者是打仗的时候通过祷告让敌人感冒拉稀打摆子,但实事求是地讲,绝大多数时候都不灵。
正因为有这个业务专长,额田姬同志参加了中大兄皇子支援百济的军事行动。
自然不是渡海去送死,因为她是中大兄皇子的小蜜。额田姬是呆在海峡这边北九州筑紫的战时指挥部,诚心祈祷日本军队能够胜利。当然,她的这个任务一如既往地没有完成。
额田姬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