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丁玲要以“民办公助”形式创办一份大型文学刊物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人纷纷表示祝贺。广州市白云农工商联合公司下属的白云山配件厂来信说:我们厂虽然不很大,但现在一 年赢利几百万元,愿意为精神文明建设作一点贡献,“经研究决定投资人民币五万元作为您所提出的刊物股份基金”。巾帼公司总经理潘荻也从上海给丁玲写信,说巾帼公司已经 打下了一定基础,向荣毅仁董事长借的五万元贷款已经如数奉还。从报纸上看到《中国文学》创刊的消息十分高兴,巾帼公司拟赞助两千元,作为开办活动经费。
2。 编委会
在8月21日《中国文学》第一次会议上,还提出了一个编委会名单,那个名单只有艾青、孙犁、曾克、西虹、马烽、陈涌、骆宾基、杜鹏程八人。此外还打算聘请四位资历深、名气 大、有影响力的老同志做顾问,有叶圣陶、周扬、冰心、胡风。8月29日的会上又决定,正式给这四位写信邀请。如果周扬不同意,就邀请阳翰笙。
不久,丁玲和陈明就先去看望了叶圣陶。对叶圣陶,丁玲始终怀有一种深切的感激之情。1927年和1928年,正当她在人生道路上苦闷徘徊的时候,叶圣陶在他主编的《小说月报》 上,以头题位置相继发表了《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一举成名,并从此坚定地选择了文学创作道路。叶圣陶一直关注着丁玲,支持她的事业,所以十分爽快地应允担 任《中国文学》顾问。闲谈中,叶老还问到了周扬的态度。叶老说他不喜欢周扬,老是以一贯正确自居。
9月11日会上,再次讨论了编委名单。丁玲提出是否再增加一个陆文夫,一个邓友梅;冯夏熊提出是否考虑秦兆阳、姚雪垠和宗璞。提到宗璞,大家的印象都不错。丁玲说,女作家 里对她反映是很好的,但和外人不大接触。刘绍棠说,宗璞威信还是很高的。牛汉说,这个人有教养,正派。讨论的结果,一共定了18个编委人选。丁玲说,周扬已经从广州回来 了,我准备去拜访他,正式请他当顾问。我已经让小王准备好录音机,请他谈谈对《中国文学》的意见,回来把他的讲话整理出来,发在创刊号上。9月17日,丁玲给唐达成打电话 ,请他帮助联系,约个时间去看周扬。周扬在6月初率领艾青、冯牧、田间等一批作家、评论家,南下广州、深圳,在珠江三角洲参观访问了半个多月,其间摔了一跤,留在广州疗 养。9月3日周扬回到北京,下了飞机,直接住进北京医院,不久又出现了失语症状,从此周扬再也没有走出医院。丁玲要去看他并聘请他做顾问的想法也未能实现。
在11月28日举行的《中国文学》创刊招待会上,散发的编委名单中有一个名字被墨笔抹掉了。拿到名单的人,都好奇地猜测着那个被抹掉的人是谁,还有人拿着那张纸,冲着灯光 照来照去,想看清楚墨笔下面的字。
那个名字是艾青。
艾青1940年到延安的边区文协,从此与丁玲相识并成为朋友,私交一直甚好。1958年他们都被打成右派并先后去了北大荒,1979年又先后回到北京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同在作 家党支部过组织生活。丁玲第一批拟定的编委名单中就有艾青,但艾青的态度始终犹豫不定。11月20日、21日,丁玲和陈明连续两天去艾青家,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
艾青为什么拒绝?
有一种说法是:艾青和舒群有矛盾,由于舒群的关系,艾青不同意当编委。
2002年8月21日,我和李向东去看望艾青的夫人高瑛,听高瑛讲述了真实的原因。
高瑛说:艾青不当编委,主要是我的主意。1984年秋天,有一天我不在家,丁玲和陈明到家里来,请艾青当《中国文学》的编委,艾青感到盛情难却,就答应了。我回来后听说了 ,很不高兴,对艾青说:坚决不能当这个编委。现在作协那么多刊物,又是《人民文学》,又是《中国作家》,冯牧还是《中国作家》的主编,还有必要再办一个《中国文学》吗 ?这不又是搞宗派吗?我们不参加他们的宗派。你想想,历史上几次你受害,都是吃了宗派的亏。在延安时,马加写了一篇小说《间隔》,写没文化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女青年结 婚后发生冲突,登在《解放日报》上,引起许多老干部不满,王震还骂了娘。丁玲那时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编,动员你出来讲句公道话,你就写了一篇《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的文章发表了,结果在整风时受到了批评。
后来高瑛写《我和艾青的故事》①,也写到这件事,说当时有很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