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42:史迪威公路(第1/3 页)
比起遇到小鬼子,江小鱼更不想遇到台风。
特别还是在这深山老林里面。
原始丛林中危机四伏,比起鳄鱼和巨蟒来,更多的威胁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毒蛇、毒虫;而在深山密林中行军,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几乎每一步都要用砍刀“伐山取道”才能通过。
所以基于这些原因,水路就成了最为快捷有效,也是最为安全的途径。
但是随着热带风团的侵袭,必定会使山洪泛滥,不仅无法利用纵横交错的河网,而且山中的低洼沟壑地带,也会遭受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击,变得异常危险。
野人山并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片山脉的统称。
数亿年前,这里曾经是地壳能量集中释放、构造活动频繁强烈的危险区域。作为喜玛拉雅远古造山运动的产物,它西临依落瓦底江,北接高黎贡,南控勃固大平原,形同一个沉睡的巨人,横跨在“缅、僚、华”三国之间。
一开始江小鱼为了避免迷失方向,本来是计划沿着水路溯流而上,但热带风团带来的狂风暴雨,一定会引发大规模山洪暴发,如果逆流而行,只能落得被洪水吞噬的可怕结果。
可即使选择避开水路,转到在山脊上行动,也会遇到塌方和泥石流所带来的巨大威胁。
江小鱼这时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看来老话说的没错,倒霉真是一种永远都不会错过的运气。
“时间有没有说?”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江小鱼开始后悔了。
要知道二战是没有气象卫星的,这就意味着只能发现台风,但是计算不出的前进速度。
不过按照一般的台风每小时118k的前进速度来看,大概还有半天的时间给江小鱼准备。
“地图地图,把地图拿出来!”江小鱼脑海突然想到一个重要的信息。
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孟烦了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汇。
孟烦了拿出了地图,江小鱼开始在一条条沟壑一样的纹路上找史迪威公路。
“在这里!”江小鱼指了指一个地图上一个绿色的标记。
在这里先科普一下,缅电之战的概况。
日军袭击珍珠港以后,加紧入侵东南亚。1942年5月,日军已占领缅甸大部分地区和云南西部,切断了华夏与同盟国之间最后的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
同盟国运往华夏的作战物资,只能经喜马拉雅山空运,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决定尽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军对中国陆路的战略封锁。美国总统fd罗斯福认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仅次于北非战局。
修建成功后,该公路就以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历史上称其为“史迪威公路”。
而机长格雷口中的飞虎队,也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这条“史迪威公路”全长一千多公里,贯穿了印度、缅电、云南、贵州,与滇缅公路相结,途中所经之地,多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余脉,高山峡谷众多,是地球上地形最复杂最崎岖的区域,大地仿佛在这里突然隆起了无数皱摺,有些地方的落差,甚至达到三四千米。
江小鱼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年有一张闻名于世的战地新闻摄影照片,照片中有一队美制运输卡车,盘旋在陡峭的山间公路上缓缓行进,那条狭窄的公路险峻异常,竟在短短数公里的距离之内,接连出现二十四个急转弯,另有一张不见卡车,只见山路崎岖盘旋的照片,取的都是同一场景,这就是著名的“晴隆二十四道拐”,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其中一段。
江小鱼一直觉得《头文字d》就该来这里拍摄,秋名山的弯道和晴隆二十四道拐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在修筑这条公路的时候,战况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美军的援华航空队,驾驶着运输机,不间断的往返于驼峰航线之间,但是空军运输机承载容量毕竟有限,加之这条航线的飞行条件格外恶劣,不断有飞机坠毁,损失很大。仅凭空中通道,难以完全支持整个华夏战场日益庞大的物资需求,所以军方决定在原始丛林中打通一条公路。
那时的缅甸已被日军占领,中美工程兵部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修筑公路的同时,又要不断与日军激战,每一公里的路段上都会有人牺牲,可以说这条崎岖陡峭的公路,几乎完全是用军人宝贵的生命铺就而成的。
不过现在是1943年,而这条公路是在1945年1月全线通车,历时2年零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