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45 看书要看《传习录》 打仗需学王阳明(1)
然而,“知行合一”根本还来不及完善,“心即理”就已使王阳明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人言可畏啊。
他彷徨过,绝望过,深感在中国这间古旧的房屋里,搬动一张桌子都难如登天!
窒息时,也曾赋诗道:
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反谓醒者狂,群起环争斗。
又有何用?该贪赃枉法的还是贪赃枉法,该怀才不遇的还是怀才不遇,*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几成不治之症。无耻之徒漠视他人疾苦,利用一些知识技能,凭借一张如簧巧舌,妖言惑众,荼毒人心,损害国家利益,中饱个人私囊。更可怕者,由于这些人长期霸占话语权、教育权(布告、书籍),百姓饱受稼穑之苦,无力深造,遭其愚弄而不自知,任其上蹿下跳,祸国殃民,还以之为榜样,羡慕效仿。
这些用程朱理学包装起来的禽兽,四面竞出,前瞻后顾,追名逐利,应接不遑。记诵之广不过用来长其傲,知识之多不过用来行其恶,见闻之博不过用来肆其辩,辞章之富不过用来饰其伪。
王阳明愤怒了:学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学不虑;孩提之不学不虑不会危害社会,反而保持了社会的纯净。
知识和理论,其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物质的富足,精神的享受),如果与这个初衷背道而驰,将之变为利益集团的工具、喉舌、*布,致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矛盾越积越多。这样的知识和理论,要之何用?
在完成知行合一理论构建的同时,王阳明还自费出了两本书,目的很明确:为自己辩驳。
《朱子晚年定论》。此书深挖史料,收集了一堆朱熹与友人的书信,拉大旗作虎皮,说朱熹晚年出于对南宋偏安朝廷的不满,也开始肯定向内心寻求的重要性。
《大学古本》。比起上面那本,此书销量还可以,至于为什么,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大家手头的《毛泽东选集》都是经过删改和修订的,如果某天某家出版社声称他们发现了毛泽东的所有手稿,重新影印出版了一本《原来这才是毛泽东思想》,试问销量能差吗?《大学古本》就是要告诉大家,你们看到的《大学》都是朱熹剪辑版的,我们这本才是原版的。因此,我们做图书的口号就是:看《*》要看广电总局未删节版,看《大学》要看《大学古本》。
然而,这两本书加起来,也不如一本书有分量。
《传习录》。
对于这本书,我的建议只有四个字:阅后即焚。
前提是你看懂了。
其实,大部分研究王阳明的专家学者都是反王阳明的。理解了这句话,你就理解了王阳明。
很简单,心学是践履之学,不是词章之学。
没有人因为你会背牛顿三大定律而认为你有多了不起。同理,懂得心学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之事,让它融入你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用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才是它真正的作用。
作为王门大弟子,徐爱生前一直撺掇着出版《传习录》。对此,王阳明是极力反对的。
“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这就是心学和其他学问的区别。立说未必需要著书,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成为有志于建功立业之人安身立命的工具,这是阳明创立心学的初衷。每个人都知行合一了,问题解决了,这本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45 看书要看《传习录》 打仗需学王阳明(2)
然而不幸的是,五百年后的今天,它仍然存在着,以一种寂寥而落寞的方式存在着。
一本薄薄的《传习录》静静地躺在各大书城最不起眼的角落,无人问津,甚至难觅踪影,我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这种悲哀,马上就会在王阳明平定南赣之乱中再次得到印证。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不再犹豫,他以成熟的知行合一之理论,首先说服了自己:打家劫舍,祸乱天下,已非我民,合当诛之!
正德十二年正月,王阳明向赣州进发。
从南京到赣州,一路都是水道。阳明在船舱中一路盘算,又拿出吏部的公文反复揣摩,对那句“一应地方贼情,军马钱粮事宜,小则径自曲画,大则奏请定夺”注视良久。
领兵平叛,成功与否倒在其次,最微妙最重要的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