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1/4 页)
狄啾缓M饷教宄吹锰倘取�
“和谈”不能空谈,毛泽东、周恩来为蒋介石开列出具体条件:1。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除了外交统一于中央外,其他台湾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2。台湾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中共不派人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3。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拨款予以补助;4。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5。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6。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不容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去回瞻历史,于是,我们看到邓小平八十年代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早在五十年代已经孕育雏形。
“条件”,须透过适当渠道送达对方,这“渠道”又最好是非国非共立场居中的“第三方”。在邵力子先生的举荐之下,曹聚仁这个人物遂被摄入中共领袖们的视界。
1997年4月, 我专程赴上海造访曹聚仁先生的女儿曹雷。曹雷女士于六十年代在电影《年青的一代》中饰女主角林岚、《金沙江畔》中饰藏族姑娘珠玛,曾是一位风靡过上海滩和全中国的人物,她的介绍使我解开了曹聚仁神通广大之谜。
纵观父亲的一生,他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甚至有些固执古怪的人。
在风起云涌潮涨潮落的年代,像他那样独往独来自辟一径而又持守始终的
知识分子,并不多见,可谓凤毛麟角。
父亲是浙江浦江人,1916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21年在上海
爱国女中任教。青年时期,他的同学、同事、朋友中间,有的加入了国民
党,有些成为共产党人,原来大家相处都不错,没想到一夜间就反目成仇,
彼此残杀。血淋淋的现实对他刺激很大,使他觉得政治太残酷太可怕,因
而决心不参加任何党派。到了晚年,他说:“我一生,不愿介入政,治纷
争,又从来没有远离过政治漩涡,像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盼望着有一场
风暴,风暴真的来临,却又胆怯滞步了。”用不愿下海湿衣而又一直倚岸
观潮来形容他,十分贴切。
父亲青年时就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后来终于以新闻为业,辛勤笔耕
了一辈子。这些年我一直在整理父亲留下的文稿,面对着他数千万言的文
章著作,我感到惊愕:父亲几乎是不停笔地在写啊!这些文字记录了他生
活的时代、历史,记录了他的经历、思想,留下了他的真诚与坦白。他是
把他的灵魂无保留地披露在读者面前了,既不夸大,也不掩饰。对于一个
记者和作家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容易的。如果说,要从父亲那里继
承些什么的话,也就是这一个“真”字吧。
父亲的新闻、文学生涯使他有机会结识了中国政坛、文坛上的许多风
云人物。二十年代,他为邵力子主编的《国民日报》“觉悟”副刊撰稿,
与邵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三十年代,父亲与鲁迅先生相识并成为挚友,
父亲后来撰写的纪念、评论鲁迅的文章,已成为鲁迅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
抗战爆发后,父亲曾在浙江金华中国旅行社采访过周恩来以及在皖南采访
过叶挺、陈毅将军等,结交了一些共产党方面的朋友。
抗战爆发,国共合作,父亲倍感振奋。他一扫往昔的沉闷彷徨,以高
昂的热情奔走呼号,宣传抗日。作为中央社的特派战地记者,他完全忘记
了个人的安危,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到那里去。上海八百壮士坚守四行
仓库,父亲也在其列,发出了一篇又一篇第一手战况消息。台儿庄会战,
父亲采访李宗仁指挥部,第一个将战役大捷的消息报告于世。父亲的报道、
文章真实地反映了抗战前线及敌后的情况,他也因此而成为当时中国的知
名记者。
1939年,母亲怀上了我。听说蒋经国在江西赣州搞新政,父亲很想实
地去看看,同时,也为了找一个相对太平的环境安家,好让母亲顺利生产。
家刚安顿,蒋经国便亲自登门造访了,说: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