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3 页)
近乡情怯,他怎开口问她,孩子有吗?
☆☆☆☆☆☆☆☆☆
范城的北塔寺身在闹市,除了香火鼎盛,还寄居了不少书生。这些书生多半是名落孙山或怀才不遇,想来年再试,等待时机,无奈囊中羞涩,于是就住到这寺里,寺中供给三餐且收钱很少。书生意气,就常有些交游酬唱,谈文论道,其中不乏真才实学,好在寺庙肃穆,不是十分喧哗。未语就在这寺中的吟哦声中沉淀自己的心情。
傍晚膳后,她在寺后的菜园里散步,夕阳渲染得满天金彤,园子里混和着泥土与花草的芳香,驱散了白天的酷热,顿觉神清气爽。
一条小溪潺潺流淌,清澈可见水草浮游,到了桥下,汇成一个小小的池塘,种菜养花的和尚大约常在此舀水浇灌,池水略浑浊,几条锦鲤摇尾摆动,看到锦鲤,不期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她还在太史署游哉度日,一年过去了,她的生命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如连绵笔画,有惊涛,有亮丽,有缺憾,幸运的是她拥有了如此优秀的男人,紫衣和澄衣可爱的妹妹,他们都倾心地爱护她,她平凡的人生由此展开瑰丽。“只有叔叔,对不起,我曾说过一定要回去,我食言了,我舍弃不了他们,天池,我已经爱着的男人,爸爸妈妈在天之灵不会怪女儿吧?”
悠远的钟声敲响,僧侣的晚课开始了,她温柔地抚着腹部,这一瞬她沉浸在安宁中,心是一片空灵。
于学智走入园子时,看见晚纱夜雾中一人拈花微笑,一惊错觉,仿若一丽人徐徐而来,凝神看去,不由怦然,一位柔美修润的儒雅书生,如皎月站在桥上,这无限的暮霭是他的陪衬。
他走过去,顺着目光看向池塘,叹息,不知是为池塘,还是为眼前是一个书生,“阿,可惜,这池水不如溪水清澈,若赋词作诗,逊色不少。”
“未必,水至清则无鱼。”未语不及躲避这位邻居,昨天他曾投名刺请见被她拒绝,后来晚间有听他们几个学子咏诵,谈论时政,于学智倒是才华横溢,不失为一个谦谦君子,虽是世家弟子却少有傲慢。
“愿闻兄台雅见。”于学智恭谦地拱手。
“不敢。”未语微笑,清朗的于学智有着意气风飞,曾几何时,她憧憬着大学校园,也应该是这样的风华正茂,她的心里有些亲切,“真如世间有阳春白雪,也有高山流水,没有渔读耕樵,何来的文人雅趣?何来这娉婷的出水芙蓉?又何来出淤泥而不染?”
于学智叹服“闻君一言,却有不同的天地,朝闻道,夕死无憾,圣人云诚然也!”
暮色渐浓,未语点头致意,步下石桥,于学智目送她,她的身影在烟霭中朦胧而有些神秘,桥下鱼儿跳跃,一阵涟漪,夏天的晚间,却吹皱了他一池春水。
第二天于学智被诗友们拉去赏菊,心里却念念在兹,晚间醉酒,就没有回去,到了清晨忙忙回寺,却惊愕地发现隔壁静舍已人去屋空,小沙弥正在收拾,他只求下半片字幅,怅然许久,向知事僧打听,只说是卫公子,一大早坐车去了太白山麓。他忙吩咐小厮收拾行囊备车,突觉四周冷列如刀,不由打个寒噤,到了山麓下,却无踪迹,只得放弃。
三日后的清晨,未语站在太白山麓的山道间,唇间有着笑意。
够了,她感动地想,他给了她自由,为她遮天避雨,给了她想要的,有夫如此,妇复何求呢?
青色的石板路,枝叶扫得干干净净,路上没有行人,他要来了吗?
索性慢慢一路行去,满目清凉,松风如水,可以醉人。茂林修竹,静谧幽谷,清风徐来,满山青翠欲滴,听得梵音阵阵,在这山间悠扬回旋,余音空冷,仿佛有叶飞声,细细洗涤心头泥尘,天地诸物静息,感觉一片心安。
山间有亭翼然,盘踞于山腰,天池背负而立,修长而伟岸。
未语唇角绽放,迎着温暖的笑眼,伸出手,拥报她梦中思念的胸膛,“我回来了。”
是了,万古悠悠的片片白云,她的心清清楚楚地写在这个时空,她对他有很深很深的负欠时,终于在不知不觉中爱了。只要她的心是自由的,她又何许钻了牛角。
一次偶然的错身,终于是美丽的惊喜,不由泛起心的欢喜,她抬头望去,扶着他的手停留在腹部:“天池,孩子”
她笑靥如花,轻声俏语,仿佛刚从山水散步归来,他狂喜,指腹温柔滑动,迎着她的乌黑晶亮,这平生稀见,终于掬在手心了。
[正文:后记]
宣德二十一年的中秋后的某一夜,月黑雁飞高,很适合做点诡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