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16)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本位货币上的这种差异造成了一种局面:白银在其他国家只是一种普通商品,而在中国,白银却是经济体系的核心因素——货币。
这种局面对于中国是有利,还是不利呢?
先来看看白银在世界上的主要产地分布。
虽然实行银本位制,但中国并没有丰富的白银储量。流通货币所需的白银大量依赖进口。“墨西哥鹰洋”(一种墨西哥货币,因表面铸有鹰的图案而得名)在中国货币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美洲是世界白银的主要产地。这其中,美国的地位至关重要。首先,美国本身就是产银大国。1920年代,美国的白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2%;通过投资,美国人还控制了加拿大银产量的34%、秘鲁的87%、中美洲的89%、智利的83%;合并起来,美国资本控制了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二。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市场的白银价格对美国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同时,白银价格也就必然会受到美国国内政策的重大影响。
美国的白银生产主要集中在西部的犹他、爱达荷等七个州。虽然这七个州的人口总数不及东部的新泽西一个州,但美国国会两院之一的参议院中所有州的参议院席位是一样的,都是每州两个。所以,七个产银州就成为了美国国会中的一支重要势力。对于美国总统来说,为了在其他问题上得到这些参议员的支持,“为白银做点事”是非常合算的。
对这些产银州来说,最好的局面自然就是白银价格能够居高不下。这样既可以使银矿投资者获利丰厚,还可以尽量保持各州的就业率。因此,当世界市场的白银价格出现下跌时,这些参议员就向美国总统施加压力,要求政府通过大量收购来维持白银的市场价格。
政府购买白银所需的货币来自于他们新印出来的白银券。这自然会带来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则是另一个实力强大的国会集团——农业集团所需要的,因为通货膨胀可以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结果,两个国会势力集团在这个问题上站到了一起,共同促成了1934年6月《白银购买法案》的出台。
该法案命令美国财政部长采取各种方式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每盎司(克,约合中国的半两)白银的市场价格达到美元为止。
法案生效以后,美国政府就开始在国内外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虽然始终没有达到法案要求的价格水平,但白银的市场价格确实因此出现了大幅上涨。到1934年底,白银价格上涨了;1935年,价格进一步上涨。
《白银购买法案》的作用只是让美国纳税人为白银生产者提供补贴。这种补贴并不会产生什么经济上的正面收益,只是一种浪费。这种浪费对于美国来说,只是一个局部问题。毕竟,白银仅是美国的一种普通商品。其他一些不采用银本位制的国家,即使仍有银币流通,银价的上涨也没有对他们造成什么危害。当银价超过了银币面值以后,人们只要把银币拿去回炉重新铸成银块就可以避免损失了。
但是对于中国,麻烦可就大了。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大量的银币囤积在上海的各家银行的金库里。当银价上升时,为了追求利润,这些银行就纷纷把储存的白银运出中国,投入到世界白银市场*利。一时间,上海港出现了巨额白银上船出口的景象。1934年8月,上海的白银输出量比7月猛增了倍。到年底,上海存银总额已从亿盎司降至亿盎司。上海以外的其他金融城市和口岸,如天津、青岛,也出现了大量白银外流的情况。除了合法的出口,白银走私也大量出现,遍布华南、华中、华北、西南等沿海沿边各地。1934…1936年,经海关及走私渠道,中国一共外流白银64531万盎司,约合亿元。这些外流的白银大多流向了美国。
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17)
大量的白银外流,直接造成了中国的银元危机,也就是通货紧缩。市面上的银元急剧减少。由于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主要国家都采用金本位制,白银价格的上涨使得中国的币值大幅上升,降低了出口,增加了进口。很快,中国就由原来的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而这种逆差进一步加大了白银外流。
通货紧缩还造成了国内物价的惨跌。1934年7…10月,物价下降了,大批工商业者破产。农村地区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农产品价格一落千丈。加之气候不利,1934年,中国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大衰败。
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大量减少,最终引起了金融体系的危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