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如党卫第2装甲军,截至7月23日彻底损失31辆坦克(包括3辆“虎”)和5辆强击火炮。而根据《残忍的力量》,该军总损失为242辆坦克和46辆强击火炮;“大日耳曼”连同“黑豹”,截至17日彻底损失64辆,总损失却达220辆!
根据《库尔斯克的形象:最大坦克战的历史》,曼施坦因的总装装甲损失为:
第4装甲集团军629辆,其中126辆彻底损失;
肯普夫战役集群336辆,其中67辆彻底损失。
总计曼施坦因在“城堡”行动中损失战车965辆,其中彻底损失193辆。这个数字可能也没有包括撤退阶段,显然也没有包括重复受损。从统计资料可知,曼施坦因投入的全部1500多辆战车,截至7月11日,退出战斗就有1000辆次左右。此后虽然有大量战车修复,到7月16日也只有586辆可用,仍有900多辆无法使用。由此推算,曼施坦因战车的重复损失决不只有965辆。
曼施坦因攻势停止:“城堡”终结(5)
综合上述资料,“城堡”行动期间,德军南北两个集团,一共损失了将近6万兵力。连接两个集团的德第2集团军第82步兵师在7月中旬遭到苏军营级规模的攻击,但损失不大;红军参战三个方面军伤亡超过17万7千人,是德军的2…3倍。
装备方面,红军彻底损失了1614辆坦克自行火炮(可能包括后送大修)。此前我们列举过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损失统计,不可恢复损失约占总数的57…65%。以此推算,战役期间苏军战车总损失约2500—3000辆。另外苏军还损失火炮迫击炮3929门,飞机459架。
“城堡”进攻中,德军装甲部队一共损失了1612辆坦克强击火炮,其中323辆彻底损失(南方集团军群不包括战线收缩阶段的损失)。如果加上重复损失,德军的总损坏数还要更多一些。
但红军战车的不可恢复损失却是德军的4…5倍!综合相关资料,红军损坏坦克中60%左右为彻底损失;而德军彻底损失率只有约20%。这种巨大的差距说明:在1943年夏季,由于性能的差异,苏联受损坦克的生存率只有德国坦克的1/3。尤其是德军大量使用的重型坦克,几乎可以抵御苏军所有地面武器的打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人在库尔斯克取得的坦克战战术胜利,大部分都仰赖于重型战车的优越性能。而苏联坦克因为性能落后导致的巨大损失,也使斯大林深受刺激。为此,还在曼施坦因开始撤退的7月17日,他就接见了马雷舍夫,要求制造大功率的新坦克。
苏德坦克损失统计:
我们目前接触到苏联坦克损失数据,通常有三种:第一种仅统计彻底损失;第二种统计彻底损失和后送大修;第三种则将小修和中修也包括在内。修理战车一般属于可恢复损失,而在1辆战车多次损害的情况下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按照苏联官方数值,进攻战役中,彻底损失和大修、中小修的平均比率为5::3。因此第一种和第二种统计的数值比较接近,但也容易混淆。本书引用的苏军大战役和战争阶段中的战车损失(不包括小战斗和战役),大多来自《苏联在二十世纪的伤亡和战斗损失》一书,其基本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即统计彻底损失或者加入大修战车。
而涉及到一些具体部队,有时会列举包括中小修在内的损失。
德军一般公布的都是彻底损失。一些部队报告会列举某个具体时间点的在修战车数量。和苏联相比,德军彻底损失的战车比率较低。以1943年11月为例子,德军失去战斗力的战车有2591辆,其中彻底损失只有787辆。空战中常常出现飞行员在击中敌机后失去目标,就将其算作战果的事情,而实际上对方却得以带伤返航。坦克战斗中此类情况更常见。在苏联资料中,常常有一次战斗下来就击毁德军几十辆坦克的记载,从德军的可用战车数量统计来看,却也未必是吹牛。只是这些被算作战果的坦克,往往几个小时内就修复了。
另外,战车损失统计还会受到战场态势的影响。很多受损战车会被丢弃在失地。有些被炸毁,有些则被敌方缴获,但也有收复失地后重新夺回的情况。1943年夏季前,苏联人就在东线南部收复地区回收了大量坦克。库尔斯克战役期间,苏军丢失的阵地在短时间内收复,同时也收回了一些受损战车,其中也有可以修复的。这也是苏军一些野战报告和战后的总结数据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