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钦差大臣李卫(第1/1 页)
韩景琦这一次发挥了重大作用,按照李卫的指示,他选择了针锋相对,在江南等地与沈氏集团大打出手。由于他的牵制,沈氏集团为保住自身势力,一时间顾不上关照山东,导致山东没发生过任何过激的事端。 康熙六十年,张廷玉奉旨与都统耗赖等赴山东稳妥地处理了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掠屯庄”案。 “绝苞且,杜请花,锉玫肃然”,张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才干便崭露头角。 一干人犯被押送至京城,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而漕帮的势力,尤其是陆地上的势力,更进一步的加强,天下第一大帮的雏形已经开始显露出峰端。 但同年,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春夏大旱,尤以山西陕西更为严重。 山西旱,涑水涸。 李卫以户部专员身份随左都御史朱轼赶赴山西赈灾,从京城出发时开始,李卫就模仿着从电视里看过的那些钦差样子,大摇大摆的坐着轿子,一脸的肃静,看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冷冷傲气。 李卫还专门提前十几天,每天暴晒太阳,将自己晒得黑了很多,就差脑门上缺一个月牙,只可惜要是纹的话太疼,李卫承受不住。画的话,怕是还没出京城就成大花脸了。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尽快赶往受灾地,钦差的队伍没有那些想象中的对旗、对锣、对牌、对伞、对扇、金瓜、月斧、朝天镫等场面。 就随意的举着两块 “回避”和“肃静”的牌子,让李卫大失所望,自己难得做一回钦差,却没有了那不可一世的架子,真是扫兴的很。 “朱大人,朝廷给了我们多少银两用来赈灾啊?”李卫问道。 朱轼回道:“山陕旱灾,发帑金五十万治赈。这已经是朝廷如今能拿的出的极限了,你我任重而道远啊!” 李卫苦笑着摇了摇头,银库有多少钱,自己清楚的很,能给这些已经是不容易。 康熙老头啊!真是老了,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凭借康熙的能耐,这些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只是这老头根本就没想去解决,他的精力大都耗在了多年的讨伐上了。 如今只有五十万帑金,光是整治漕河水道都不够用,水道不通,各地的赈灾物资就难以运来,而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行,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当下之急。 李卫与朱轼商议,两人分工合作,紧密配合,陕西陕西的那些大户由朱轼负责劝粜给赈,而李卫主要负责调查建立在各地的义仓。 所谓的义仓就是平时往年除了上缴国家的钱粮赋税外,还会有一部分钱粮留下来保存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出现,到时就可以使用贮存在地方州县仓库的的粮食赈济灾民。 但这看似是防患于未然的好事,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是地方管辖,首先账目就不清,再则就是新米和旧米的替换,这个过程很容易就出现贪污的现象。 同时在官员交接的时候很多账目对不上,就有地方官开始动这些义仓的主意,他们会想方设法从这些仓库中转移一部分到正式的的仓库中用来弥补缺失的部分,先把职务交代了再说。至于离职后,他们是很少管这些缺失的仓库钱粮弥补问题的。 这就使得义仓问题一代代的积累,到了康熙末期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的大问题,可是依然没有解决。 总之就是说,该用钱的时候没钱,需要粮的时候没粮,发现了问题,你去找上几任官员去,是他们欠的账,有本事你就要去。 当年的官员都不知死了多少?还如何去要? 李卫也没打算去处理这些根本理不清的后账,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要确保山陕的粮食价格平稳,绝不能让那些投机倒把的坏分子大发国难财。 你只要敢欺负老百姓,爷就敢砍掉你丫脑袋,爷虽然没有尚方宝剑,但爷的手下有几十万人,并不需要爷亲自动手,只要爷放出风声,你就等着半夜小鬼索命吧! 因为爷才不和你讲道理,爷也没那个闲工夫。 敢惹爷的,自认倒霉吧! “我手拿天涯明月刀,喊着响亮的口号,前方何人报上名,有能耐你别跑......” 李卫意气风发高声唱着,决定要大干一场,就当是自己在康熙落幕时代,最后的大笑江湖吧! 等雍正年代,爷将迈入新的纪元。 朱轼笑着问道:“李卫啊!你准备用什么口号反攻啊?怕是那些人不会那么轻易认输的,天灾我们尽力而为,可人祸更是猛与天灾,利益熏陶之下丧心病狂,死不悔改的人多了去了。” 李卫笑道:“疯狂就说明失去了理智,有啥好担心的?朱大人将这些家伙给李卫就是,好歹李卫也是钦差大臣,不能辱了名声不是?李卫才不稀罕也不想看见他们的悔改,有机会的话让他们下辈子投胎去改吧?” 朱轼看着李卫,然后悄悄的点了点头低语道:“圣上这次选择这李卫是选对了,李卫此行,恐怕山西的官场要倒霉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