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8226;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8226;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管子》中提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里所说的“四维”(礼义廉耻)作为四大传统美德,到了今天也依然有它们的独特价值。通俗、简单来说,“礼”指文明礼貌;“义”指正义行为;“廉”指廉洁奉公精神;“耻”指指的是要有羞耻感。
人们之所以提倡“义”是还因为它是维护一个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社会不提倡正义,人人没有道义责任,那么社会的秩序将会混乱不堪。同样,江湖则更需要义来维护。金庸先生在《连城诀》里所描绘的景象,人们为了获得财富,可以抛弃所有的义。凌知府可以抛弃父女之义,把女儿活活埋掉;万震山、言达平、戚长发三人费尽心机,不顾师徒之义,一起暗算了师父,置师父于死地;万震山为了得到“连城诀”,把师弟杀害并且彻到了墙里;万震山、戚长发等二人为防范徒弟,在传授武艺时故意教错,而言达平则更干脆,连徒弟都不收;江南名侠花铁干为了苟活,则吃掉了义兄的尸体,还想要把所有罪则推到侄女水笙的身上……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混乱和心寒。
老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他是说,道衰微了,后来的人便提倡仁义道德,结果越强调越糟糕,适得其反。其次,老子也反对智慧。换句话说,知识越发达,教育学问越普及,人类社会阴谋诡诈,作奸犯科的事也就越多,越摆不平。接着,他举出更明显的理由,“六亲不和有孝慈”,在家庭中所谓的六亲,那便是父母、兄弟、夫妇,彼此之间有了矛盾、冲突,才看得出来谁是孝子。老子所说的不是反对仁义、智慧和孝慈,而是指出这些人类的美德之所以被大家强调,是有背后的利益在驱使。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往往越讲仁义、越把义放在嘴边的人,却总是在关键时候把义抛得远远的。例如“君子剑”岳不群老谋深算,为了得到《辟邪剑谱》逐渐地把假面具扯下来,可谓机关算尽。还有“天龙门”掌门田归农,江湖名侠,而为了得到宝藏的地图,千方百计勾引苗人凤之妻,弃朋友之义不顾。所以,讲不讲道义与智力水平没有必然的关系。
还有,不要被外表所呈现出的表象所迷惑。如令狐冲从少林寺出来遇到向问天的一幕,那里有向问天所说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兄弟,那日东方不败派出多人追我,手段之辣,你是亲眼见到的了。若不是你仗义出手,我早已在那凉亭中给他们砍为肉酱。你心中尚有正派魔教之分,可是那日他们数百人联手,围杀你我二人,哪里还分什么正派,什么魔教?其实事在人为,正派中固有好人,何尝没有卑鄙奸恶之徒?魔教中坏人确是不少,但等咱们三人掌了大权,好好整顿一番,将那些作恶多端的败类给清除了,岂不教江湖上豪杰之士扬眉吐气?”正所谓的正派中人也有不讲道义、思想邪恶的,而所谓邪派中人也有讲道义的人。所以,讲不讲道义,与所披的正派或者邪派的外衣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衡山派刘正风和日月教的曲洋长老,惺惺相惜,打破了这种门派之间的隔阂,共同谱写一曲“笑傲江湖”,这种朋友之间的道义和友情才真正感天动地。
有钱人往往有条件讲究仁义,不光是嘴上,而且还可以时不时做点善事,以博取大家的认同,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关键时刻“露出马脚”就很没意思了,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雪山飞狐》里的名侠玉笔山庄庄主杜希孟,人称“辽东大豪”,被苗人凤题以对联“方信世间有英雄”,其人品和武功如何乍看上去当然不用多说,不过此人的真面目却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当年平阿四带着幼小的胡斐投奔他,他却起心不良,想侵占胡一刀的武学秘本。平阿四发现不妙,带着胡斐逃脱,但胡斐母亲的一包遗物却失落在那里。胡斐与杜希孟相约,正是要了却这一段恩怨,要回自己母亲的遗物。
作为江湖人,讲到义时总与酒有关系,表达道义时如果没有酒将索然无味。《天龙八部》中萧峰的义感天动地,令人扼腕动容。当在少林寺前搭救阿紫时,遇到了丁春秋、游坦之和慕容复三大高手的围攻,一声“拿酒来!”豪气勃发。萧峰拔下皮袋塞子,将皮袋高举过顶,微微倾侧,一股白酒激泻而下。他仰起头来,骨嘟骨嘟的喝之不已。皮袋装满酒水,少说也有二十来斤,但萧峰一口气不停,将一袋白酒喝得涓滴无存。只见他肚子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