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耸导矢泄俳逃�淖畹鸵�蟆�
这些教具是由米兰人道主义社会劳动局制造的,它们组成了我所用的教学系统(或者说一套教学道具)。
在解释每一个教具的教学适用范围时,我会对每一个教具进行说明。现在我只说一些总则的运用。
首先,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在见到这些不同刺激级别的教具时,会出现不同反应。区别在于,同样的教具,用在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身上可能会产生教育作用,而用在正常孩子身上则会产生自主教育。
这一点是我见过的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它使我想到了“观察与自由的教育方法”,并使之成为可能。
假设我们用第一个材料—— 一块木板,板上有些立体几何模型,相应的孔里放了10个小木块,每个木块底边等差缩小10毫米。游戏规则如下:将木块从各自的孔里取出,放到桌面上,打乱,然后再将它们放回各自的位置。游戏的目的在于训练眼睛识别不同的尺寸。
对于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开始训练时,所用的刺激物要有比较鲜明的对比。只有完成许多其他训练时,才能进行上述训练。
第11章 感官教育(2)
相反,对于正常孩子,这可能是我们要给他们用的第一个教具。在所有教学道具中,该游戏是两岁半和三岁孩子的首选。我们给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做这项训练,要不断地主动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他看着木板并给他看不同的小木块。当他能够成功地将所有木块放在适当的位置时,他才停下来,游戏也才结束。当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犯错误时,我们要予以纠正或督促他自己纠正。而当他能够自己纠正错误时,他对游戏也完全失去了兴趣。
正常孩子会自发地对该游戏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会将那些影响他或向他提供帮助的人都支开,希望独自面对困难。
前面已经提到,两三岁的孩子最喜欢排列小东西了,在“儿童之家”的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正常孩子会很专注地观察他要往模板上安放的木块的大小与开口大小之间的关系。从他小脸上那种专注的表情就能清楚地知道,他对这个游戏有着极大的兴趣。
如果他出错了,误将其中的一个木块放到一个开口偏小的孔中,他会将木块拿开,并尝试寻找合适的开口。若他犯了相反的错误,将木块放到一个开口偏大一些的孔中,还把后面的木块都放到开口偏大一点儿的孔中,最后他会发现手里剩下的只有一个大木块,而只有最小的口是空着的。
教学道具呈现出的每一个错误,孩子们都会通过各种方法纠正。通常情况下,为了找出最大的那个木块,他会抚摸木块或摇晃它们。有时他一眼就知道错在哪,于是就把位置不对的木块都取出,然后把还未安放的木块放到属于它的位置,再重新安放其余的木块。正常孩子练习次数越多,对于游戏的兴趣越大。
事实上,教学道具的教育价值正是在这些错误中体现出来的。当孩子能丝毫不差地将每个木块放到适当的位置时,他已经从游戏中成长,这个游戏对他而言就没有价值了。
这种自我纠正的过程使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尺寸的区别上,并比较不同的木块。心理感官训练也正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因此,利用这些木块教孩子认识尺寸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毫无错误地应用这些尺寸,因此说这个材料已经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了。
以教会孩子准确应用尺寸为目的,会把我们的道具放在和许多其他道具——如福禄培尔所用的道具——一样的基准上。这样又会要求老师主动做工作,为了让孩子能学会应用那些道具,教师要快速地纠正他们的每一个错误。
而在这里,要做工作的是孩子。因为老师要尽可能不进行干预,孩子要自我纠正和自我教育。没有哪个老师能教孩子在体操练习中才能获得的敏捷性——他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善自己。感官教育也是如此。
不管教育模式怎样,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的老师,而是因为他所付出的。
要让守旧学校的老师应用这种方法其困难在于,当孩子在错误前困惑、眉头皱紧、双唇紧闭、一次一次试着自己纠正错误时,老师就忍不住要干预。当老师们看到孩子困惑时,守旧的他们充满了同情,然后在无法抗拒的力量驱使下帮了他。我们阻止他们进行干预时,他们还会说一些对“小研究者”充满同情的话,但实际上,这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