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直演舞蹈剧和芭蕾舞,直到“*”中间,都是芭蕾舞团所占用。还有就是在护国寺胡同的人民剧场,也是1956年以前就建成了。人民剧场现在基本上没有演出了,但这个建筑保存了下来。虎坊桥建的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也是当时一个水平很高的戏曲演出场所。此外还有东城小经厂的实验剧场,同时还有很多机关厂矿的礼堂俱乐部,都是演出场所。
1956年以后建成的剧场,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北展剧场,一是首都剧场,北展剧场当时叫苏联展览馆剧场,这个剧场完全仿造当时的苏联建筑,采用大边框式的舞台。首都剧场五十年来属人艺专用,虽然容纳的人数不是很多,但是观众席的舒适、舞台和乐池的装置、观剧的角度以及当时从东德进口的音响设备都是一流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剧场。
1959年建国十年大庆的时候,还建了一些新的剧场,最突出的就是十大建筑之一的民族宫。民族宫剧场在当时来说也是一个设施比较先进的剧场。稍后又建了二七剧场。可以说,1949年以后,到“*”之前,北京的旧剧场得到了大规模改造,新剧场的建立则如雨后春笋,这段时期北京的剧场和演出都非常繁荣。
堂会的演出
自元杂剧开始,北京戏曲演出的形式多种多样,至少从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就有了堂会演出,形式也各不相同。那时大官僚和富商家里蓄养戏班的风气很盛,我们看《红楼梦》知道,贾府从苏州买来一些女孩子,然后请人在家里教习并蓄养起来。家里的戏班演出是经常性的,但是班小演不了大戏,只能作为平时的家庭娱乐。
官僚、富商们觉得这样不足过戏瘾,于是就将外面的戏班请来,或者将不同班社的演员聚到家里演出,这种形式就称为堂会。堂会形式从明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长达五六百年时间,这也是北京的一个特殊现象。外地也有堂会,但是相对来说没有北京这么兴盛,我们可以从梅兰芳先生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韩世昌先生的《我的昆曲生涯》等著作中了解到当时堂会的许多情况。一些大官僚、富商宅第中,一个月的堂会最多能达到二十多次。举办堂会演出总要有一个由头,比如说老人过生日,主人过生日,或者是孩子满月、官员升迁等喜庆活动就是最好的由头,后来就是没有由头也会举办堂会演戏。
堂会演出的场地多选择在有戏台的宅第之中,当时一些深宅大院的花园或跨院中多设有小型戏台,没有戏台的人家也可以在院中搭起临时性的简易舞台。堂会的演出形式在北京繁荣主要是因为这里是王府官宦集中的都城,也是名角荟萃的中心。堂会的演出时间可以很长,一般来说从下午两三点钟开始到深夜为止,能达到*个小时,演出的剧目可能有十几出。与剧场演出有所不同,堂会戏有点戏的形式,就是戏班拿着红纸写的单子,请主人家点戏,主人为了客气,也请重要的来宾帮助点戏,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点到的戏不能说不会,所以当时一个演员会一百五十出到两百出戏不算稀奇,点什么戏能唱什么戏。后来也有预先定好戏码,制成油印戏单的。有很多外面不常演、甚至长期绝迹于舞台的剧目,由于主人家要看,也会在堂会上出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10)
社会上的商业性演出一般是一个班社占据一个剧场,不同班社的名角很难聚到一起,除非赈灾等公益性活动才会有很多名角在一起演出的合作义务戏;但是堂会就不同了,根据主人家和戏剧界的交情,可以邀请不同班社的主要演员来凑几出合作形式的拿手戏,这也是堂会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清朝中叶以前,对于旗人的管理非常严格,上面曾说到旗人不允许进剧场看戏,但是并不禁止出席堂会,旗人可以到人家府第去看戏,同时旗人家也可以请戏班来演堂会。
堂会观戏可以边吃、边聊、边看,比较随便,而且演出环境也比剧场要好。剧场或热或冷,又肮脏,有些人看戏的时候大呼小叫不文明,但是看堂会戏基本不会遭遇这样的情况。
此外堂会还可以为女宾提供看戏的机会。上面说过民国以前女宾是不能到剧场看戏的,但是堂会女宾可以到场,这些都是堂会戏受人欢迎的地方,于是很多人就变着法去打听哪一家有堂会。当时北京城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跟今天都不一样,人口也要少得多。某一宅第有什么举动,可以说四九城都能知道。尤其是那些名角,比如说像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以及后来的很多名角到什么地方出堂会,消息都会不胫而走。
当时虽然很多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