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页)
栗云龙悲哀地发现,战前的战役预案中,他过于将精力投入在怎样战胜敌人的环节中,很少考虑对伤病员的救治和照顾。这是因为他在第一次北京之战中,没有跟随着官兵打扫战场,没有对死伤官兵的痛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牺牲其实是一种幸福,一了百了,最艰难煎熬的就是伤病员了。许多人在最初的麻木以后开始了长长的,悲哀的嘶叫,甚至是嚎叫,一声接着一声,此起彼伏,撕心裂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栗云龙那样的钢铁汉子也忍不住脸色悱然。
战地善后处理,事情极多,千头万绪,都在纷纷乱乱中进行着,栗云龙亲自投身于救治伤病员的工作中。给了官兵极大的鼓舞。使许多官兵从狂热的胜利欢呼中清醒,也纷纷参加到对自己方面官兵的寻找救治中。
在一个壕沟里,栗云龙猛然看到一个百姓的身体,他的一半已经被灰尘掩埋,手里还拿着一把短刀。栗云龙发现,这里至少牺牲了八个战士和三个百姓。他一一将战士们的身体翻过来,检查他们的呼吸和受伤部位,确定着救援的可能性。
“师长。走吧,不可能有活的了,别人已经找过一遍了。”新的警卫员一脸疲惫地说。炎热把他年轻的脸色晒成了铜红,身上背着两杆步枪,三条子弹带的他不停地挥舞着手掌去脸上扇风。
下午四点半。骄阳似火,大地如焚。
栗云龙将警卫员训斥了一顿,要他认真地寻找。
他将几个战士依次拉起来,一个个放到了壕沟的岸上,这是田间自然的浇灌渠道,不是战壕,渠道里还有一些残水和很厚的淤泥。
栗云龙最后将那个半遮掩于淤泥之中的百姓抓起来时,发现他还有气息。于是,不由分说,就抱到了怀中,向着阴凉的地方走去。
谁也不知道,包括栗云龙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救治的是一个特殊的人物。
已经死难的官兵和百姓们被安放到了一处,由城中驱赶的马车以及缴获的日军运输车辆,将他们装载上面,拉进了城市。在城市的东面某一片破坏以后又经过了简单清理的居民区,他们被临时安放。等待着亲人们来认领。许多人在路上就被亲人们认领了,哭声喊声响彻云霄。
官兵们的衣服口袋里,都装着他们的番号卡片。非常容易辨认。
当数十辆马车将死伤的官兵,百姓运输向城市的时候,其余的官兵们都默默地注视着。
战前已经作出了决议,将在北京城外的某一处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人民英雄烈士陵园。政委还建议,将以后所有战死者的名单和骸骨都送到这里。他觉得,东洋人对待战死者的态度才世界上最公正最尊敬的。抛开其他因素不论。
事后统计,在三个主要战场上,中国新军部队和配合作战的民兵牺牲之多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五十七章,杀俘事件
“政委,你看。”警卫小王从坦克的炮塔上抽出身来,紧张地指着前面人群涌动处。
只见一群百姓正包围着一条线上被大蚂蚱似的捆绑起来的日军战俘进行殴打,百姓们有的用土块扔,有的挥舞棍棒打,有的用新缴获的枪杆子捅,还有的人在边上咒骂,把那十个日本人打得哭爹喊妈般地哀痛不已。
尽管战场上要密切配合,战后也要发挥集体领导处理善后,中国新军的军官层还是进行了严密的分工协作。政委负责的主要是战俘的集中和管理。
政委本来以为是件相对轻松的工作,想不到,其实成了此战以后最难办的事情。他是负责正面进攻的,在栗云龙来之前,就在战场上巡视督导。为了加快工作进度,提高效率,同时保障安全,在战士们地一再要求下,乘坐了一辆轻型坦克。在日军最后被围歼的地点上,他上来就看到了这惊人的一幕,当然,也是非常令人痛恨的一
政委命令坦克靠前冲上去,来到了正混乱不堪的事发现场,大声地制止:“立即停止,”说完,拔出手枪对天鸣示。
可能人太多了,根本没有人听,其实也许是战场上还有零星的枪声,混乱的奔跑声,前沿的步兵还在追踪捕获日军的残余分子。
警卫员小王大为生气,掏到了他们的跟前开枪警告:“喂,停下,停下,你们要干什么?他们是我们的俘虏,不能打的,我们要对他们讲人道,不能违犯了国际法。”
人群静了下来,大家都直径地看着新来的坦克和上面威风凛凛的军官,立刻,有人认出了政委,大家纷纷扬扬地包围过来,万分景仰地欢呼:“政委来了政委来了!让他来主持公道!”
政委为了大家都能看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