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论语·泰伯》记载: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此句讲述了教养养成的顺序。诗指《诗经》,如孔子所评“思无邪”,是纯粹的感情表露。所谓兴,是指令心情兴奋、激动。读书可以激发人的心志意念,但如果过度便会偏离轨道,从而失控,因此必须要立足于“礼”。具体而言,是先学习《诗经》,然后再学习《周礼》,这样人的教养才能不断提高。教养的养成离不开音乐。孔子是极其喜好音乐之人,如果“夏”字是表示跳着优美舞姿的人形,那么这完全符合了儒教的理想。
与“夏”、“华”相对,生活在其他地域的人被称为“夷”、“狄”、“戎”、“蛮”。这些字中有的表示怪兽和虫类,单从字面来看,便可知表示异样。将与自己生活方式不同的部落群体比作野兽和虫类,这在历史上比较常见。日本大和王朝时期,将不降伏的部落称为“雄袭”、“虾夷”,甚至“土蜘蛛”。
将夷狄戎蛮作为对四方异族的称呼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金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中相当于“蠻”这一字中没有“虫”,即为“�”。“戎”字由“戈”和“干”构成,有好战和善战之意。《论语》中对戎的解释为“军事”。《论语》中将未开化的国家称为夷狄或蛮貊。《八佾篇》有一个有争议的句子: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华之民(2)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古注的解释为:子曰,夷狄纵有君,不如诸夏之无君。意思是,未开化的国家内即便是有君主,仍不及诸夏,即文明国家内无君主。这无疑是中华思想的体现。没有君主,即处于混乱状态。有君主,则可以好好整治国家。因此这句话便意味着:和平之夷狄犹不及乱世之中国。虽然没有君主,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是国家的文明传统仍然存在。没有文明,谈何人生?有酋长,可以稳定生活的原始状态,与治安不稳定,但是具备电视机、电话等电器,信息丰富的社会相比,大家更愿意选择哪种生活状态呢?
新注对上面那句话的解释与古注不同。朱子解释为:
子曰:夷狄亦有君,不像诸夏竞于僭篡,并君而无之。
意思是,连蛮夷之国都有君主,而我们中国竟处于无君主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实为令人叹息。孔子时代,各地诸侯割地而治,周天子徒有虚名,实则无力。作为《周礼》赞美者的孔子,对于周天子名存实亡的状态不禁悲叹。
新注的解释也是以中华思想为背景的。“连夷狄……”——由此便可以看出古时中华之民相对于夷狄的优越感。
据《说文解字》解释,“夷”由“大”和“弓”构成。这似乎意味着“夷”是使用大弓作战的部落,与好战的“戎”有相似之处。然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相当于“夷”字的一字中没有“弓”部,像是一个从侧面看上去半屈膝弯腰的人形,如同相扑比赛开始前选手们摆出的姿势。“夷”一字有“下蹲”之意,《论语 ·宪问》中有例为证: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孔子的发小,无所作为之人。一次原壤蹲在那里等孔子(孔子时代,正式的坐姿如同日本的正坐,蹲是比较粗鲁的行为),孔子看到后,便骂道:“这个人,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便用手杖打原壤。该死不死,原为比较恶毒的话,但由于对方是自己的发小,所以不太介意。原壤之母死后,孔子为其购置了棺材。作为孔子竹马之友的原壤,虽一生无所成就,但是孔子在看到他行为粗鲁时,仍然气愤地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责骂道:“哎呀,好好坐着。”
由此可见,“夷”似乎是对坐姿不雅部落的称呼,也或许是由于南方生活环境多潮湿,当地人担心弄湿衣服,不方便正坐,于是养成了蹲的习惯。东方有许多被称为“夷”的部落,如同称文明圈内诸国为“诸夏”一样,众多的夷族部落被统称为“九夷”。据《论语 ·子罕》记载: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当时通往中原的道路尚未开通,因此孔子常说些悲观的话。《论语·公冶长》中也有记载: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海,指中国东部的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乘船亡命海外。同样是亡命,而孔子选择了夷居住的东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