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否定他的话——强调了要打破固定观念。从“举人”的角度来看,此处提到的“君子”多指统治者。
该篇中以“君子”开头的句式较多。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忧愁自己没有才能,不忧愁别人不了解自己。)——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忧虑身死之后而名实不相称。)——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依靠自己,小人依靠别人。)——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自重而不与别?
第五章 思变之道9797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以上各句根据具体情况,多角度地对“君子”一词作出了诠释。世上有无数情况,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通过以上描述,便可以勾勒出君子的轮廓了。《论语?阳货》记载: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是孔子所有门弟子中最勇敢的人物。孔子很喜欢他的性情,但同时也担心他会鲁莽行事。
性情直爽、充满自信的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自然希望可以得到孔子肯定的回答。
孔子深知子路的短处,便警告他,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惹乱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对于像子路这样的人,孔子便对君子如何发挥勇敢作出了解答。
由此看来,儒家的说教,至少从孔子本人的说教来看,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多处事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从训诂到哲学(1)
以上讲述了儒家从多个角度,对“君子”进行了阐述说明。下面以“仁”为例,作相同考察。《论语》中有百余处言及“仁”。
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是一个喜欢提问的门人。《论语》中“樊迟问仁”曾出现过三次。孔子对此的作答如下:
A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
98儒教三千年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B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便为仁了。)C 子曰:“爱人。”(仁即为爱人。)以上是孔子对同一人三次问及仁时作出的回答。对B作出的解释源于古注。新注的解释为: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古注的意思是,要想实现目标不要选择容易的方式。而新注的意思是说,要把困难放在前面,把享乐放在后面。
关于樊迟,在别处提到过“樊迟御”,据此可以推断该人为孔子的马车车夫。据说该人贪图安易,追求物质利益。《论语?雍也》中,樊迟在问仁之前,问到了“知”。孔子答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此乃名句。似乎樊迟较为迷信,经常参拜鬼神。于是孔子告诫他:
“对鬼神应抱敬而远之的态度,像你那样过于接近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同样是问仁,孔子对别人便作出了另外的答案。如,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所谓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五种德目。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意思是说,出门与人会面,犹如接见贵宾;使用民力,犹如承奉大祭。后半句应该不用解释了。
司马耕(牛)在《史记》中,关于言论提到——多言之为躁。
?
第五章 思变之道9999而后,问孔子何谓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讱,谨慎之意。仁者说话不会随便。对于司马耕,此乃逆耳之言。
对孔子教团给予经济援助的富豪子贡,没有问孔子何为仁,而是询问“为仁”的途径。孔子答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想要对所居住的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大夫中的贤者,与士人中的仁义之人成为朋友。)问仁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问“何为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