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简介
十九世纪末,罗西尼神父来到了中国腹地一个名叫雍阳的地方。面对雍阳难以估量的矿藏,他说,一座繁荣并具有世界性的城市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几年后,在汉口的扬子街,他和雍阳的鸿儒宗雪竹不期而遇,他又说,那样的城市越多,贵国就越趋于富强,那是贵国东山再起的唯一出路。许多年以后,宗雪竹对他说:“雍阳不是因为你的预言才出现了一座城市,而是因为雍阳注定要出现一座城市,你才有理由出此预言。”
终于,一百多年以来,就一座城市而言,作为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雍阳,这个注定与自己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经济重镇,演绎了荣辱沉浮的变迁、纷繁复杂的故事和形形色色的人生,以此为缩影,一个伟大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此踏上了艰苦卓绝、蜿蜒曲折的漫漫征程。
第一章(1)
文渊阁在劈啪作响的烈火中开始倒塌时,宗雪竹恰巧从随园走出来。灼人的热浪从北街口滚滚而来。庋藏于楼阁高处的珍玩古器坠落、爆裂的巨响此起彼伏,在他听来犹如哭丧妇撕心裂肺的嚎啕。一队日军士兵嘎嘎大笑起来,一束束火把在他们的笑声中迸射出流星般的火花。他拨开人群走向文渊阁,走着走着,连他自己都奇怪起来了。因为无论对日军士兵手中的火把,或对文渊阁大门轰然倒塌时腾空而起的烟尘,他反倒视而不见了,却是恍如隔世的一件往事从他的脑海深处跳到了眼前,那居然是许多年以前,一个名叫康门斗多·安杰洛·罗西尼的意大利神父,只身一人来到雍阳的情景。
那时的雍阳还不是一座城市,只是共同拥有一个名字的两个村子,这两个村子叫东雍阳村和西雍阳村。一条宛若峡谷的黄土沟把两个村子分隔在东西两侧,宽窄不一的沟底流淌着清澈的河水,兀立于河水中的每一块巨石都长着一圈厚厚的青苔,人们踩着排列有序、高矮平齐的巨石来来往往,就像走在陆地上那样轻松自如。只有遇到山洪暴发的日子,顺着黄土沟翻滚狂泻的激流浊浪淹没了巨石,两个村子才会暂时中断往来。就像共同拥有一个名字一样,两个村子因广泛而深刻的姻亲关系而不分彼此,就连由来已久的宗族矛盾,也经常被杂乱无章犹如迷宫的血缘亲情化解得无影无踪。没有刀光血影,连吵架之类的纠纷也鲜有发生。除了个别煤窑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静、祥和、清淡的日子。只有到了农闲时节,才会有人默诵着勘矿歌谣在田野上勘查矿苗,挖井采煤,采挖出来的煤炭自给自足。勘矿歌谣微言大义,凝聚其中的真知灼见大都是古人的智慧。在勘矿歌谣指点下,人们往往只需付出汗水,就能从地表浅层挖出煤炭来。挖井采煤的历史源远流长,采煤的方法也因陋就简而代代相传,就像打井取水一样方便,井下的煤层一露出苗头,井上的辘轳就会转动起来,成箩头成箩头地把乌黑明亮的煤炭绞到地面,堆积起来,直到煤层逐渐枯竭,难以继续采挖为止。
那时,无论乡绅或乡民,他们并不知道,他们采挖出来的煤炭只是雍阳煤炭蕴藏量的九牛一毛。他们只知道从地表浅层采挖出来的煤炭无烟无臭、经久耐烧,并享有“香砟”的美誉。因陋就简的煤窑比比皆是,比比皆是的煤窑就像一个身怀六甲的女人,注定要分娩一座城市。可是,无论是受人尊敬的乡绅,或是安贫乐道的乡民,在一个传教士访问雍阳之前,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那是一个秋天,正值朝廷发行昭信股票,在宁城知县吕云逸的陪伴下,罗西尼神父来到了雍阳。凭着一份官方文件,从陕西到山西,然后再到河南,罗西尼神父只身一人游历千里,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衙门的热情接待和小心侍候。抵达宁城县衙,他指名点姓地要到太行山脚下看一看时,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此行的重要收获之一,就是听说一种享有“香砟”美誉的优质无烟煤,产自一个名叫雍阳的穷乡僻壤。于是,坐着一顶绿呢官轿,沿着一条被来来往往的运煤车染得乌黑的土路,他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太行山脚下的雍阳。一走下官轿,他的目光便被田野上星罗棋布的煤窑吸引住了。他的脚步短促而急切,紧随其后的吕知县很快就气喘吁吁起来。到后来,吕知县终于力不从心,不得不拱手而退,任他在轿夫的陪伴下东奔西跑。
最后,罗西尼神父停留在了东雍阳村的宗氏祠堂。在这里,除了应邀而来的乡绅,还挤满了看热闹的乡民。乡民们先是迷惑于罗西尼神父的怪模怪样而大惊小怪,紧接着却又被罗西尼神父满口流利的汉话吓得鸦雀无声,谁也不敢相信面前的洋人来自远在天边的蛮荒之地,纯属茹毛饮血的化外之民。吕知县的幕僚耐着性子把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