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页)
他首先指出,法国人是在前一天有意或者说纯属偶然地推进到皇帝的这座夏宫,并对它进行疯狂掠夺的。他写道,有人说法军军营里堆满了座钟和挂钟,特别是说到皇宫里面好东西多的是。但是因为孟托邦将军声明圆明园受到严格保护,所以他猜想,法国人把他们的战利品都藏到他们的营帐或者军用包里了。
第十七章 英国人见证的洗劫(8)
邓恩写道:“10月8日,星期一,这是抢掠和洗劫史上难忘的一天”。他来到圆明园,只见很多人都带着战利品走了。他事先就已经想到要带些美元,利用机会在法军军营买些珍珠和几件玉器。后来他进圆明园,发现里面“一片狼藉”。凡是搬不走的东西,都被砸得稀烂。他写道:“我们部队的军官个个都想方设法离开军营,那样就可以为所欲为。最有眼光的人还带了小运货车去”。他描写那些锡克族骑兵,一背就是好几匹绸缎,压得腰都直不起来。他本人的丝绸是从法国人那里买的,当然以能拿得了为限。因为他没有参加前不久在印度德里和勒克瑙地区的抢劫,也没有参加另外某个“难以忘怀的大洗劫”,所以他声称自己在这方面是新信徒!而那些印度籍士兵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他发现二十个人中没有一人真正会抢,也就是说没有鉴别力,因为抢劫是门技术,它意味着“对矿物和贵重金属要很懂行,眼光要敏锐,头脑要冷静,特别是要慎密果断……谁犹豫不决,谁就两手空空”。他解释说,“半数人拿到第一件东西,都没有先把它丢掉再去找别的;或者赶紧先去问问别人那东西值不值钱,这样的人都没捞回什么或者只捞回很少一点儿东西”。
抢劫宫殿的机会并不是每天都有,所以邓恩上尉打了个比方,试图使人们对当时的情形有个概念。他写道,试想,伦敦的所有拍卖行(克里斯蒂、菲利普斯)以及摄政王大道的所有商店,都集中到一块儿,要把它们的好东西送给任何来者,而这并不违反第八戒规(根据《十戒》:你并没有去偷)。试想,你有十分钟时间,只有十分钟,去挑你要的东西。邓恩断言道:我想,即便是女人都可能有点儿无从下手,而且在规定的时间里她们几乎不可能作出决定。当时的抢劫者正是这样,他自己也是如此……
邓恩收罗了一套漂亮的物件,然后说服一位可怜的中国人帮他扛运。但那人趁他一时没留神儿溜走了。因此,我们这位英军军官回到营地时,除了从法军军营买的东西,另有两、三件“太阳兄弟(道光皇帝)”的衣服,几乎是空手而归。和他一起回来的是一个“非正规”骑士(一个锡克族人),那人带回了满满一推车丝绸和其他什物。邓恩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他的战友,个个满载而归,其中有三十四匹绸缎,是分两次运回来的。那些人劝他再回去走一趟……于是,他又二进圆明园!然而连一匹绸缎都搞不到了!不过,他们这个小分队共抢到三百多块绣花绸布,后来在香港卖了七十英镑。
吴士礼中校讲过这么一件事:圆明园的正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花岗岩石座,上边各立一尊傲慢的铸狮。两个庞然大物均为青铜颜色,以至于无人去注意它们,因为青铜铸雕在中国太普通了……数月之后,几个上海人问他们的一个朋友,那两尊大狮子怎么样了,是不是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这时,那几个中国人才说那两尊铸狮身上的青铜色是涂上去的,实际上它们是纯金的!其他知情的中国人也证实过此事。吴士礼很遗憾,直到联军离开北京之前,都不知道这个情况。根据那两座铸狮的大小,它们足以支付战争的全部费用,甚至还有富余……
10月9日,霍普·格兰特爵士宣布可以抢劫,但他明确指出,从法国人那里买来的东西也应上交战利品委员会。
英国人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收集从圆明园掠夺来的物品,英国人服从大不列颠长期形成的传统。从亨利四世时代(1399—1416年)开始,就有一种规矩,要求从敌方缴获的财物要上交王室。这样国王可以此犒赏军人。十七、十八世纪时代,主要是海上战利品。到十八世纪末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讨论通过了一系列法规,提出战时掠夺处理办法。这样做是为了使瓜分更合理些,同时避免发生骚乱。
所以,立法机构和军事当局都把掠夺的东西看成是当然的胜利果实,赫维亚先生如是说,“因为掠夺危害公共秩序,所以他们(英国人)把掠夺说成占有,说成是对战争法的合法补偿。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抢来的东西变成私有财产”。
第十七章 英国人见证的洗劫(9)
英国军队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