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页)
各版本异文还不只这些。围绕更香谜,东观阁本在贾政“只垂头沉思”后夹批:政老大有见解。姚燮侧批:非思等谜也。还有陈其泰等人的批语。甲戌本和己卯本缺二十二回,不论。唯独庚辰本又在暂记诗后附批一句:【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梦稿本写到贾政看完此谜后道:【这个莫非是更香?宝玉代言道:是。】甲辰本这句话则去掉“更”字,汇评本“更”作“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戚序本和蒙古本不仅比其它本多出两条眉批,内有【贾政内心沉思十数句,今本无,宝钗一谜,今本改为?作,不知作者本意在焉,贾氏失败之先兆…】等语,而且文字多出好些,还加了蒙回末总评。各本结尾文字也存在异同。
面对如此复杂的异文现象,欲弄清更香谜的“有无”问题、制谜人的问题,和哪种文字属于作者原稿的问题,唯一的途径,是首先解读更香谜,从其本身的内涵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现在,我以四种不同的方法予以解读,看作者到底想以此谜传递何种意念或信息。下面是更香谜原诗:【】内为解读。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曹罢谁携娘岫烟,今便依你终我愿。】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小仇不用几人报,午夜无还是雨天。】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叫叟早早回嬷嬷,见信二儿盍��!�
光阴荏苒须当借,风雨阴晴任变迁。【光银仍然须当惜,红女堙秦人便潜。】
这是第一种解法,只对部分文字作谐音读,诗体不变。我在本书第三章已粗略解读。我深信这是曹寅二牍。诗意浅显明了。该谜底稿是曹寅的一封家书,信中“岫烟”的原型是曹顒母亲李氏(后文有述)。后两句“光银”也可解作“光寅”,意为曹家变得一无所有,子孙们仍然要省吃俭用。最后一句是叮嘱竺香玉,刺雍完事,立即潜逃。巧妙谐音,绝密藏其中,祖先发明的文字,奇妙无穷。
第二解:【曹遣边,仍清寅。遇弘劫,当血染,扔银光。念连抚儿,儿心见。母莫烦躁,照数缴填。顒死,还无银。我保礽,桀雍报仇消怨,我俩离京,贬青焉,休俩,惜谁死?】这是将第一句的“曹”接末句的“迁”作的谐音倒解。“罢”作“死”解。
意思为:我可能即将被贬谪边疆,康熙仍然在清查亏空,如果弘皙在中途救我,势必要流血死人,如此,则散财相救。顒儿你扶老携幼,你的孝心我知。劝母亲不要烦躁,有钱就拿出来补填亏空,你一死,再无钱还债。我为保护废太子,才选择刺雍正报仇,只为消除怨恨,现在若我们被遣送青海,或死于路途,谁怜恤我们?
第三解:【诏迁边,礽请寅语弘,劫挡煦远,礽阴诳连,连糊耳,日行见母,母烦躁,抄搜叫天。顒事反误也。我保礽,济用不愁,消怨。我量李今贬青,寅写娘,写遂去死。】
此解解法与二解同,但断句不一样,文意大相庭径。案:此谜提到李煦和太子胤礽,他两人分别死于雍正四年和二年,估计李煦的死讯到雍正四年以后,曹寅才知晓,当时他只是估计李煦被贬,但被贬之地他尚不确,或者还未启程。那么,曹寅写二十二回的时间,当在雍正死的那年之前。
第四解:【欠,弘借光,连见母,缴填,我报消,缘尽,寅草。】此解为八句诗的句首和句尾字的倒读谐音,显然是曹寅起草的便笺。所记事与它解无冲突,却另有意思。
如此解读出来,所有的问题就澄清了。一,关于制谜的人,显然为黛玉无疑。本来,读者自陷误区,按第二十二回书中写,谜语均是元妃从官里派太监送到荣府让大家猜,同时荣府的小姐、少爷们也都编了谜语让太监带给元春猜。这里,前人在作书者、制谜者、猜谜者、被影射者四个对象中纠缠不休,正中了著书人的圈套,明明是曹寅制谜,却故意说宫中送来的,明明影射黛玉,却让宝钗制谜,明明单附一谜,以提醒读者作正文看。偏偏认作它山之石,视伪作论。
此谜意思说,我这谜,所有意思都在其中了,无须附带任何解说文字,就看你能否猜着,若猜着,便有一大堆文字,猜不着,便“不是”作者写的,誊抄者自然会漏抄。偏偏给找个“破失”之理由。漏掉此谜,可能吗?试想,假如批“此后破失,俟再补”的人即作者,若真的写到这里纸破损了,家里没有纸了吗?就缺那么一段文字,不能重写吗?若是个传抄者,为何单单一字不漏记得更香谜诗?还特地单页备记在那里,他健忘吗?可见,作者这么做,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个注重提示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