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高适爽快地说:“李兄号称‘天上谪仙人’,原来良缘应在你的身上,宗氏一曲‘凰求凤’,难道李兄还要退隐山林吗?”
李白不久前丧妻,遗下一女一子,寄寓山东,本无意再娶,但宗氏所作所为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宦海浮沉,往事如烟,如今浪迹天涯,命运使他又遇到这个难得的机缘。他很爱慕宗氏, 二人虽然没有见过面,但通过诗情琴韵交流心曲,已经互相引为知音了。可他又担心有了家室羁绊,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无牵无挂地遨游四方了,便不觉迟疑起来,恳切地对杜甫说:“贤弟,请你为我一决。”
杜甫思索有顷,衷心地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宗氏非寻常女子,李兄不必多虑。”他见李白颔首微笑,又向高适深深一揖,“小弟一向拘谨,不善辞令,此事还望高兄玉成。”待他抬起头来,高适早已兴奋地打听消息去了。
第二天,高适到宗府做媒,宗氏本来早已心许,毫无忸怩之态,当即应允。李白以《梁园吟》作聘礼,宗氏以粉墙作嫁妆,高适、杜甫也把自己那天写的诗笺献上,作为贺仪。奇女子、伟丈夫免去一切俗套,不择吉日,结为夫妻。
几天后,高适将南游楚地,杜甫也要顺流而下,李白、宗氏在古吹台设宴饯行。三位诗友情意殷切,依依话别。杜甫中肯地规劝李白,说他傲视一切,为世俗所不容,最好收敛一点。李白也谆谆嘱咐他,旅途艰辛,要注意冷暖。宗氏奉上笔墨,恭请高适、杜甫在粉壁上留下墨宝。高适、杜甫欣然从命,分别把自己写的梁园诗题在李白的《梁园吟》旁边。他俩又请宗氏写序,宗氏也不推辞,写下了李、杜、高梁园会诗的始末,堪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杜甫、高适长揖拜别,李白从此开始了“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生活。
李白入赘宗府后,感情生活和谐。他外出浪游期间,给宗氏写了许多相思之诗。他晚年受永王李璘叛乱事件牵连,在浔阳(今九江)入狱,宗氏不避风险,东央西求,积极营救,方使他免除一死。当李白流放夜郎时,宗氏专程前来送行,并让她的弟弟沿水路千里护送,充分表达了夫妻间的深情厚谊。这是后话。
“千金买壁”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古城,前往禹王台观赏三贤诗墙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可惜的是这面诗墙后来毁于水患,荡然无存。后人在遗址上建立了“三贤祠”,以供瞻仰。一代*,千古绝唱,给黄河之滨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削 王 气
开封有两座高塔,一座叫铁塔,一座叫繁(读pó 婆)塔。当地有句民谣:“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搭繁塔腰。”这就是说,两座塔要站在一起比个子,繁塔活似景阳岗打虎的武松,而铁塔就像卖炊饼的武大郎。可是,现在的繁塔反而比铁塔矮了一大截,这是咋回事呢?
明太祖朱元璋和历代皇帝一样,妃子多多益善,儿女也成群结队。他生怕将来儿子为争夺天下而互相残杀,重演唐朝“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因此采纳了军师刘伯温的主意,把太子朱标留在身边,其余的儿子全都分封到各地为王,广赐良田,不理军政。诸王对于中央犹如众星拱月,既可以巩固一统江山,又可以打消他们争夺皇位的野心。
明太祖到了晚年,太子朱标忽然得急病死了,打乱了他的精心安排。按照“父死子继”的规矩,将来应由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这一来倒叫朱元璋心里犯开了嘀咕:允炆是个乳臭未干的娃娃,他一旦登上大宝,能压得住阵脚吗?他的叔叔们能服服帖帖不闹事吗?老头子最担心的一个是封在北平的老四燕王朱棣,一个是封在开封的老五周王朱橚。这两个儿子文韬武略,德才兼备,曾追随他南征北战,为建立朱家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要是二人在他百年之后觊觎皇位,大动干戈,明朝江山将要毁于一旦。这时候,那些开国元勋、贤臣谋士,早让他挖空心思赶尽杀绝,隐患固然消除,但也无人为他分忧了。他苦思冥想,决定亲自带着长孙朱允炆和监察御史王朴,秘密到北平和开封巡视,只要发现谁有异心,就断然处置。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周王朱橚和燕王朱棣都得到了父皇要来巡幸的情报; 各自召集亲信,揣摸老头子的来意,紧锣密鼓,暗中进行布置。
明太祖一行轻车简从先到北平,直奔王府。府门前冷冷清清,无人守卫;府内更是寒酸,窄小简陋。燕王朱棣身穿缀着补丁的衣服正和王妃在庭院里浇菜,像一对知足常乐的农家夫妻。他一见父王,面带惊异,匍伏在地,连大气也不敢出, 就是对年幼的儲君朱允炆也同样毕恭毕敬, 奉若神明,显然是把侄子当作未来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