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页)
,天天以泪洗面。老人家就是坚强,她不相信小仲众从此会成为聋哑人,顾自风雨无阻地拄着拐杖四处寻找“偏方”……
我的外祖父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历史典故信手即可拈来,山医命相卜,各等杂门功课了然在胸。不过,对于这个疑难,他还是没有万分把握,更何况小仲众的病情已经拖了好久。当然,我也知道,外祖父他也在联络一些故友,寻觅那避世的名医。
在那好长一段时间里,小仲众仍然生活在一个无法说话的世界。每当他看到周围的人能张口说话,都十分羡慕,可是这只能让他心情更加复杂。日常之间,也极是不便,有时候大人没理解出他的意图,他急得使劲揪自己的头发,扯破嗓子啊啊啊。大人只有通过他的一些动作,努力猜测他所表达的意思……最让他难过的是,跟同龄的伙伴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他扯破嗓子,就是一个字也发不出来,那些同伴们都不喊他的名字,而且,渐渐地,再也不愿意跟他玩,“哑巴”也成为大家叫他的代号……在众人的嘲笑中,小仲众经常一个人躲到墙角里,哭泣不止,极度绝望。看到他难过的样子,他的父母的心在滴血,却又爱莫能助,想到辛酸处,也只能抱头痛哭。听说,他的父亲头发很快就急白了。
外祖父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总是慈祥地望着我。
后来,学校有一堂课讲的是贝多芬的故事。我颇有感触,拿来一张白纸,用铅笔画了起来。那是贝多芬在弹琴的潇洒模样,双手飞扬。但是,他的脸是侧面的。那时,我不懂怎么去表示“聋”和“哑”的特征,只好将他的耳孔涂满铅粉,将他的嘴巴画成一条紧闭的线。这幅画的上面,一个字也没有,不过我“刻意”在钢琴键的四周勾划出一个个音符。
不久之后,那幅画寄往了千里之外。我相信小仲众一定看得懂里面的意思。
——————(05)神奇的针炙——————
1990年,我12岁的时候,终于随外祖父第二次前往小仲众的家乡。不过,也不是直接去。中间曾翻山越岭转到另一个地方,邀约了一位老中医。那个老中医,白须垂胸,神仙风骨,与我外祖父很谈得来。
当我们三人到了小仲众的家门前时,他的奶奶一眼就看出来意,不禁热泪盈眶。老中医很敬业,立即为小仲众把脉看相。小仲众很激动,他真的企盼能够开口说话。小仲众的奶奶在一旁,神情焦虑地期待答案。老中医观察了好一会,开始询问一些情况。
这两年,小仲众的奶奶一直在四处打听,看有什么偏方能治好孩子的病。然而,试过多次,都无济于事。她担心,这一次又会怎么样的结局。不过,她又似乎有一种预感,这次与以前的绝不相同。
不久,小仲众的父母也回来了。午餐非常简单,由我外祖父点的菜。即是清煮白粥,炒大白菜,几个熏地瓜,以及一些杂咸。老中医也赞叹这样的吃法,身体会更好。
午后时分,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老中医开始用针炙的办法为小仲众治病。只见,老中医将手中的长针移到一缕阳光的照耀下,旋转着闪出一道道银彩。6岁的小仲众心里发慌,躲到了他的奶奶身后,吓得哇哇大哭。他的奶奶慈祥地鼓励着。小仲众心头浮起一直以来对发声的强烈渴盼,终于咬咬牙,走到老中医的前面。
老中医自始至终,非常安祥,吩咐着一些具体的安排。他的动作有时很慢,有时很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却又陶醉不已。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初次治疗总算结束。老中医吩咐,这样的治疗必须持续三个月,才可以有成效。
小仲众一家又燃起了希望,跟随着,去认识了老中医的家。约好每天按时过来治疗。
不觉间,下午风吹得浓,我与外祖父告别众人,准备回去。临别的时候,小仲众从口袋拿出那张我寄给他的贝多芬弹琴图,向我展示着,并且坚毅地露出笑容。我朝他点了点头,感谢他的收藏。我想,他可能知道了贝多芬的故事。
当希望与转机出现,那些追求的人,总是勇往直前的!
接下去的每一天,小仲众一家,以他的奶奶为主力军,总会从大老早,坚持着翻山越岭,赶到老中医家,接受一个小时的治疗。治病之道,有如抽丝,急不得。命运就在这夸父逐日式的艰难中,隐隐有了转机。
三个月后,奇迹真的出现了!小仲众的声带,竟然发出“嗡嗡”的声音。
这对于6岁的小仲众来说,无不是一个惊喜,一个噩梦的觉醒。他欢喜得手舞足蹈,一看见人就“啊、啊、啊……”地“说”个不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