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耸贝丝趟坪醣涑闪讼质担�展χ�笞匀桓械礁裢獾那崴墒媸省�
在这种催眠状态下,不少病人将平时憋闷在心里、没有机会和条件发泄的情绪,通过喊叫哭闹或狂奔乱跳,得以尽情地抒发排遣。压抑在内心的郁闷和愤懑发泄出来,也能使病痛减轻。这种发作的产生过程及形式,与癔症发作大体相同。
也许有些容易进入这种状态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自己在某些专业方面能力很强,且颇有造诣,不属于那种暗示性强的人。是的,我们不否认他们在自己专业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和成就。但是,研究表明,一个在业务上判断能力很强的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却不是那么有主见,他们也可能在一种特定的气氛中,由他人暗示加上自我暗示而进入被催眠状态。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授杨华渝
。。
精神病:越病越“休”只会越“休”越病
精神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甚至亲友、邻居、同事和朋友的工作和生活。一个人一旦患上精神病,单位往往主张一“休”了事,长“休”不止。这样便形成一个怪圈:精神病→住院→病休→生活工作能力减退→环境适应不良→生活中应激事件刺激→精神病反复发作。周而复始,陷入越病越“休”、越“休”越病的怪圈。
对于躯体疾病,适当地休息、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是完全必要的,但精神疾病的主要矛盾并非身体虚弱。其早期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后期表现为社会功能的退化。长期住院或在家长期病休导致很多恶果:1)丧失与社会环境的接触,使患者难以获取外界信息;2)终日无所事事,患者感到生活没有寄托,沉湎于病态的思考之中;3)使患者的工作能力退化,失去或减少经济收入;4)失去与朋友、同事、亲友的情感联系,感到孤独;5)觉得自己是社会和家庭的包袱,感到自卑、自责,有的因此而自暴自弃,甚至自杀;6)失去社会和家庭最起码的尊重,影响婚姻和家庭职能;7)导致更高的疾病复发率,等等。
客观地讲,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不宜坚持上班,也不可能正常上班,症状控制后短期休息也是必要的,但长期休息是不可取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劳动就是治疗,娱乐也是治疗。精神病患者坚持工作和学习,其意义超过了工作本身。而且随着精神药物研究的进展,精神病的治疗效果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曾住本院的多位病人在国外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精神病人就是“废人”的观念应予以纠正和改变。
作者:湖北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教授王高华
。。
拉个“圆环”治自卑
游戏对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尤其在治疗小儿精神分裂、癔病等精神疾患方面又有多大呢?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梁月竹说,小孩的本*玩,将治疗融入游戏之中,有辅助治疗精神疾患的作用。
梁主任列举了一个游戏:由一位医生充当指挥者,先让小朋友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环,并要求每个人都记住自己右边的人。之后,指挥者告诉小朋友们,你们可以自由活动了,但不要走得太远。于是,小朋友们就四散走开了,有的人紧跑两步,有的人互相嬉笑。1分钟后,指挥者大喊一声:“停!”十几名小朋友就像士兵听到军令一样,立刻停在原地不动。
这时,指挥者要求小朋友们在这个杂乱的环境中找到刚才站在自己右边的那个人,找到以后,要站在原地不动,用自己的右手拉住那个人的手。同时,被拉手的人也要看一看拉自己的人是不是刚才站在自己左边的人。当每个小朋友都拉到刚才站在自己右边的人的手时,大家就又连起来了,只是这一次由于大家的位置并不在一条线上,重新组成的圆圈就不像刚才那样顺畅,有的地方弯曲,有的地方凸凹。
指挥者又一次发号口令:“请大家要想办法恢复刚才那种顺畅的圆环。”于是,小朋友们就开始想办法,有的人向前迈步,有的人向后退,有的人左右移动。最后,通过大家的努力,这个弯曲的圆圈又变成了当初那个顺畅的圆环了。
游戏结束后,这些患有精神分裂症、情感病、癔病、情绪障碍、抽动秽语等疾病的小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医生问大家:“当你们心里想不开的时候,还会那么为难吗?”一名小朋友说:“不会了,想想这个游戏就会受到启发。”另一名小朋友表示:“只要努力,我就能把事情做好。”
梁主任说,这是一个通过潜意识层面来影响大家心态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