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
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著名的“铝谷”——驼峰航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为抗击日军侵略,先后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和外界的联系,以获得战略物资供应。但随着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部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对外通道也接连被迫中断。到了1942年2月以后,日军转向缅甸发起全面进攻,切断滇缅公路,抗战中的中国到了一个四面楚歌的境地——战略物资运不进来,出口物资运不出去。
一个即将全部被封锁的中国!一个在日本人眼中即将投降的中国。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国民政府决定打破日军封锁,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
经过勘察试飞,当时的航线只能从印度的萨地江、汀江再到中国的昆明、叙府(宜宾)、泸州、重庆等地。由于整条航路大部分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及横断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上空穿越,而当时最先进的飞机在满载情况下,最大飞行高度也不过是6000米,甚至还要更低,飞行艰险和飞行难度可想而知。
由于要在连绵起伏的山谷间穿行,无论是飞行线路还是所经过的地形都犹如骆驼的“驼背”,“驼峰航线”由此得名。
在这个被称为“上帝的弃地”之地(上帝都不来的地方),“驼峰航线”又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它是“二战”期间,三条著名航线中(其他两条为阿拉斯加航线、北大西洋航线)最具危险性的一条,飞行员们要在820公里(南线)和1150公里(北线)的航线上(由于南线经常遭受日本战斗机攻击,故飞行员们宁可绕远也要走北线,这就更增大了因恶劣气候所造成的困难和损失),要面对崇山峻岭、急流峡谷、强劲的升降气流和高空风,以及每年长达5个多月的雨、雾季节,加之受当时飞机性能所限,并且几乎毫无通讯、气象、导航保障,飞行员既要操纵飞机,又要时刻警惕日本战斗机攻击,“驼峰”飞行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悲壮!
从1942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几乎每天都有近100架次飞机穿梭往返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大山上空。由中国运出的是出口换汇物资,如钨、锡、桐油、茶叶、猪鬃、水银、生丝等,由印度运回的是武器弹药、飞机零件、汽油、钢材、药品等所有中国抗战所急需物资。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分昼夜、24小时换人不换机地飞行。坠毁就坠毁,被日机击落就击落,谁能过去就过去。
一架飞机,一直要飞到最后的坠毁。
当时,这种补丁摞补丁的飞机一次只能运载3吨货物,要消耗6加仑汽油才能运进来1加仑的汽油,就是靠这种如同蚂蚁每次只能搬运一点、燕子筑巢每次只能衔一点点泥一样的办法,就是这样一点点地把中国急需的战略物资从喜马拉雅山的那一端历尽千辛万苦搬到这一端。驼峰航线开通后,运量逐月上升。仅在1943年10月15日到1944年3月15日,运输量就达到33076吨,已经远远超过滇缅公路总运输量。
“驼峰”空运几乎每天都要坠毁几架甚至十几架飞机,使中国航空公司和印中联队付出高昂的代价。仅在1945年1月6日深夜,一场飞越“驼峰”三年半中最为强烈的特大风暴突然袭来 ,当时有近60架的盟军和中国航空公司及其他作战单位的飞机正在穿越驼峰航线的飞行中,特大风暴的到来,顿时使航路上的所有飞机几乎濒临地狱大门,每位飞行员都拼力使出浑身解数逃脱突然降临的灾难,呼唤、求救的电波充斥着夜空。后来统计,仅就那天深夜,估计至少有30架飞机消失在茫茫的冰川雪峰之中……
“驼峰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在长达3年多的艰苦飞行中,中国航空公司总共飞行了80 000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架,双方共参加人数84000多人,共运送了850 000吨的战略物资、33477名战斗人员,更加坚定了中国四万万同胞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决心,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驼峰航线”,整个抗日战争史就要重新改写。
这也是整个“二战”期间,让中美两国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线,在整个空运期间,从美国第10航空队、印中联队,仅这两个运输部门损失的有据可查的飞机在有600架以上,牺牲优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