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人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许多航行在大洋中承载中国货物的舰船,在航行途中就改变了方向,从原计划驶向缅甸改向印度,都不得不临时在加尔各答、吉大港、孟买、马德拉斯等处卸货。汽油、武器弹药、航材……堆积如山,而国内请求尽早运到物资的告急电文,24小时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
中、美、英、印四方协调人员,整日忙个焦头烂额。
不知道在华盛顿的中国外交部长能否知道 丛林密境中发生的这些乱糟糟的事情。租借法案、物资、“中航”那“18架”DC—3运输机、飞行员、陈纳德、英国人、印度人、密*、加尔各答……千头万绪、盘根错节,所有的事情都夹杂在一块,让博士心力交瘁,没时间、没心情,也没精力去想缅甸地面的事情。
而此时,蒋委员长发来急电,让他立刻晋见美国总统、见罗斯福。
看了电报内容,深知国内军政火急的宋子文更是不敢怠慢,2月25日,在华盛顿的*外交部长给美国总统发电:
总统先生:
蒋介石将军从昆明给我发来一封信笺并让我送给您,现在我就在这里。您以前总是宽大地给我时间,这次我强忍住自己不要强要求您,除非您希望与我讨论这封信。
加拿大政府已为我安排了一次去加拿大的短期访问,明天下午3点出发,约三天后回来。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延迟离开时间。
致深深的敬意!
宋子文(注五)
想说的和不想说的,能说的和不能说的,该说的和不说的,宋子文都说了。求人的滋味确实不好受,但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只要是能揭开锅,谁还上外讨口子?还是那句话,没有实力啊,就得在别人门前矮三分。也真不愧为一国之外交部长,都到这个分上了,言辞语句运用得还是如此贴切,恰到好处。
和蒋委员长焦虑的情绪、和国民政府的渴盼援助之情不同,罗斯福总统此时也许觉得自己是在鸟瞰整个“世界战局”,对于他来说,为缅甸战事焦急万分的中国政府的事情也许不应该排在第一位。
只过了一天,2月26日,罗斯福回电:
亲爱的子文:
很感谢你送来的大元帅的信,希望你有个对加拿大很好的访问。(注六)
字面上,美国总统虽说很亲热,但意思明白无误,美国总统不想讨论。
看来是不管想不想去、愿不愿去,这加拿大,宋子文都得去了。
这边,哪里是印度的问题,缅甸已经快保不住了。
都是铮铮铁骨硬汉(三)
缅甸,一副败像。
腊戌丧失,切断远征军后路,英国人不战而退,使得日本人毫无顾忌地往上压,让一切计划均成泡影。
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作战,终以战败告终。
再一次撤退。
问题又来了,史迪威命令,第5军、第6军,第66军就近退守印度,在战场上带领士兵冲锋陷阵的杜聿明明里执行,暗地里却悄悄给“校长”发电请示。
败退缅甸(6)
校长的回电极为快速,内容也是:撤回国内!
西去印度,只有三百多公里,而东回中国,却足有千里之多。最要命的是,滇缅路已被日军占领,回国根本无路可走,只有翻越蚊虫横飞、蚂蟥遍地、豺狼虎豹肆虐、沼泽密布,能进不能出的“野人山”。
连小孩子都能看清的事情,大将杜聿明就是没“看清”。
面对史迪威的诘问,杜聿明也振振有词:岂止是校长、是我的意愿,也是广大官兵对自己祖国的无限渴盼和依恋……新5军军长的话没错,回国的消息传出后,确也得到了全体将士的拥赞,来自*、自由国度的史迪威还能说这是“长官意志”吗?
谁不爱恋自己的祖国?面对眼前的异国部队,军衔高出许多的美国老头一点办法都没有,双方只有分道扬镳。
电影《漫长的一天》有个挺有意思的画面,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掉了队的苏格兰士兵吹着风笛孤独地走着,美国将军迎面过来:你现在归我指挥,听我的命令,跟我前进。
是,将军!
就这么痛快。
战场上,军衔低的服从军衔高的,天经地义。可惜,那是在西方。洋人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根本无法照搬到东方。杜聿明、廖耀湘等即使是与小鬼子交手时再勇猛、再无畏,也注定在权力面前败下阵来。一切为权力服务、为上司着想的中国军人远做不到苏格兰风笛手那样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