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页)
1,参与者是自愿的。
2,在活动之前双方往往会事先就角色分配、活动内容、情节场景等细节做好约定。
3,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由接受者 (有受虐倾向者) 而不是由施予者 (有施虐倾向者) 来安排和控制活动的内容和程度。
4,受虐者多于施虐者。
5,施虐倾向和受虐倾向往往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6,幻想的极端重要性。
7,游戏性质、表演性质、仪式性质和象征性质。
8,表演性和挑逗性。
9,等待和悬念。
10,它对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大量需求,此类活动对想像力的需求超过其他一切性活动。
11,幽默感,它并不全是认真的。
12,当事人双方的关系往往极端亲密、了解和信赖。在虐恋关系中存在着一种亲密的交流,如果不交流,不把内心深藏的欲望告诉对方,就不可能建立起虐恋的关系。
13,由于它带有恋物性质,此类活动有时甚至可以完全取代生殖器性活动。
二,虐恋活动的社会学特征(共四个)
1 ,虐恋活动中特别引人注目也颇有争议的是其性别特征:大多数调查表明,参与虐恋活动的男性多于女性,有受虐倾向的男性也多于女性。
2, 阶层特征:有调查表明,虐恋倾向越是在社会上层越常见。从小遭受家庭暴力的下层阶级子弟中有虐恋倾向的较少,虐恋倾向却在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中长大的人们中盛行。
3,民族特征:有人提出虐恋是非常英国味的东西,因为它是一种很沉重的东西。
4,商业价值:市场的商业行为将虐恋行为带入性活动方式选择的主流之中,因为市场要求不断创新,而在80年代,各种性活动方式都被开发过了,不再新鲜。市场需要新的未开发的Chu女地,而唯一的Chu女地,也许是最后一块Chu女地,就是虐恋了。
(四)李的表述可能有错误
上文中,笔者介绍了虐恋的特征。不过,那是李银河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笔者不是专业的学者,对虐恋问题的了解还不够精深。实际上,我了解虐恋活动,主要也是通过阅读李的《虐恋亚文化》。此外,我在聆听中国另一位性学家性学讲座的时候,听到了一些有关虐恋的知识。我了解虐恋的途径,拢共就这两个。所以,我无法对李银河的研究本身做出评价。因此,本章的写作,是建立在“李银河关于虐恋活动的描述基本准确、关于虐恋的观点基本正确”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因为本章运用了李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现象。
不过,笔者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李银河在描述虐恋问题时,她的用语可能存在不准确的问题。而这个用语对于理解“什么是虐恋”有重要作用。所以,笔者觉得还是有必要进行讨论的。我所说的这个用语是指前文所提到的“特征”。我的意思是,上文所描述的种种虐恋状况能不能称为虐恋的特征?笔者的观点是,不能。
在进一步说明问题之前,我想先明确两个词的含义。一是“概念”;二是“特征”。概念是用来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而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等。我估计,我对“概念”和“特征”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是正确的,而且也是能够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而这正是我进行进一步论述的前提。
()免费TXT小说下载
1,虐恋定义与虐恋特征有矛盾
李银河对虐恋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或者说是一种通过痛感获得快感的性活动。那么,只要符合该定义的行为就都应该属于虐恋行为。接着,李银河对虐恋特征又进行了概括。根据特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认为,不符合虐恋特征的行为就不是虐恋行为。但是,当我把虐恋的概念与虐恋的特征加以比较时,我却发现,一些不符合虐恋特征的行为,却是符合虐恋概念的。那么,这时,这一行动是否属于虐恋行为,在李银河那里就无法解释。比如,虐恋概念中没有要求参与者是否自愿的条件,只要是当事人能将痛感与快感联系到一块,就算是虐恋;而在虐恋特征中却强调了参与者自愿这个条件,否则不算是虐恋。这难道不是矛盾吗?因此,在李银河那里,要么对虐恋概念的定义有错误;要么对虐恋特征的概括有错误。
那么,究竟是李银河对虐恋概念的定义正确,还是她对虐恋特征的概括正确呢?笔者通过阅读《虐恋亚文化》一书全文,发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