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页)
费神,洒家路过和州时听到有人在传唱石相公那两首新词,洒家觉得挺好,石相公就把那两首词写出就可以了。”
石坚转念一想就明白过来,以前他献给真宗的全是金石之音,如果是太宗或者太祖,一生戎马生涯,听了会不厌倦。可真宗生在太平盛世,本人又厌倦战事,乍一看一两首会觉得稀奇,可看得多了就不喜欢。反而石坚抄袭柳永和秦观,特别是秦观那首《鹊桥仙》隽永中还带着一点富贵气,更适合真宗的口味。
石坚一拱手道:“公公有命,小子岂敢不从。”
这使得这位公公对石坚大生好感,你看人家,有寇大人的气节,但对人随和客气,不象寇大人那个鼻子都生上天。这次石坚用了董其昌的书法。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钣裙婺6�酢F洳�ㄔ春弦唬�誓≈钭娱�闷湟猓��闳笾���朗奔�旧�2菔橐嘧莺崤佩从兄拢�奚跣纳汀F溆媚��睿�ǖ�嗉洌����A倌∽疃啵�课教熳斯α�阌牛�疾灰滓病!�
虽然历史上董其昌为人很差,可他书法被现代誉为明朝第一,超过文征明,或者将他和元朝的赵孟畛莆�远�J�嵴舛问奔渚褪怯盟�氖榉ㄌ艹�蹲手瓮��返摹O衷谡庵肿痔宄鱿衷谑�崾稚纤洳荒芎投�洳�救讼啾龋��步姓馕还��吞罩�菘戳税�皇褪帧�
只是宋真宗看到这字以及两情若是长久时,以岂在,朝朝暮暮时,他对刘蛾说道:“这孩子不来见朕,偏用这些好东西勾朕的魂,不是在朕心里挠痒痒吗?”
刘蛾听了大笑。她说道:“只是那个绿萼小丫头有福气了。”
那位公公见了皇帝喜欢,皇后开心,他又说道:“可不是。那个小神童才华好,相貌也生得象从画中走来一样。”
说着他将那幅画掏了出来。
( )
第三十章 等待
听到能看到小神童的画像,一干宫女都顾不上皇帝和皇后娘娘的身份,拥了过来。
石坚本人人材生得又好,这几月来养得又好,渐渐壮实起来。这幅画像又经过画师的加工,画像上石坚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特别脸上还挂着一点淡淡的笑意。他举止从容地坐在哪里,后面是摆满书籍的书架,越发显得他儒雅俊秀淡泊。
刘蛾看得快要扑上去,说道:“好俊俏的儿郎。”
可不是吗,那些宫女们都看傻了。
毕竟石坚还是一个八岁的小孩子,真宗也不吃醋生气,他站在一旁看着宫女全在发花痴直乐,他说道:“这幅画像千万不能让王卿看到,否则他又要闹朕了。”
原来上次石坚再次轰动朝庭时,过了好半天大家才想起石坚写的《望海潮》。
当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宋真宗一脸向往,说:“众位爱卿,江南真有那么好吗?”
这可把寇准、王旦他们吓了一大跳,寇准说道:“臣不知江南有没有那么好,但臣知道隋炀帝三下江南,把个江山都丢了。”
皇帝出行,可不象一般人出门,所到之处要建造阁馆供皇帝栖居,还要在道路上铺满黄沙,每次都要花费很多财力物力。寇准的意思是隋炀帝因为爱好江南美丽风光,三次出行,将国家弄得民不聊生,最后连国家也亡了。
宋真宗只好郁闷地停下这个念头。
寇准比他还郁闷呢。他心想你这个小孩子,为了大宋百姓写词给那个海客便罢了,可非要将江南写得那么好作啥呢?这不是叫老子得罪皇帝吗?
后来左议谏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