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部分(第3/4 页)
,问完话就放你们走。”
罗北朝哪敢不去,他只得带着县丞和县尉跟随刘铁去了大营。
十万大军也已抵达善阳县,大军只简单地扎下大帐,数百名探哨去四周数十里外监视敌情。
此时,刘正在中军大帐内查看地图上的行军路线,大军先到朔州善阳县,然后再沿着桑干河东行,到了应州应县时,再转道向北沿着大同水前往大同府。
这里的气候和西夏差不多,夏天炎热干燥,行军必须沿着河水,尤其对十万人的大军,水源对他们极为重要。
对金兵也是一样,两万骑兵如果南下迎战,那也必须沿河行军。
这时,帐外有士兵禀报道:“都统,刘将军来了,带着一名地方官员。”
“让他们进来!”
片刻,刘铁带着罗北朝走进了大帐,罗北朝躬身行礼,“下官善阳县令罗北朝参见刘都统。”
“你是汉人?”
“下官曾祖父是太原府人。”
“那怎么会去了北方?”
罗北朝苦笑一声,“那个时代去北方的汉人只有一种情况,被辽军打谷草抓过去的,不过我曾祖父是个商人,货物和钱都被马匪抢走,他回不了家乡,就只好留在朔州,我们这些子孙也只能跟着留在朔州。”
刘点点头,“你去过大同府?”
“下官两个月前才去大同府述职。”
“我想了解大同府的情况,你能告诉我多少?”
“下官只能告诉都统大同城的情况,但金兵的情况下官确实不知,他们军营在大同城北面,我从未去过,也从未见过金兵。”
“那就说说大同城!”
第一千零三十章 小股金兵
“大同城可是一座大城,人口大概有十几万,县城周长近三十里,城池很高大,城内有一座巨大的仓城,原来是辽国屯集在西京道的物资粮草,号称可供十万大军食用五年,这次我进了仓库,看到了堆积如山的粮草和兵器。”
“你怎么能进仓库?”刘不解地问道。
“这次去述职大概有二十几个地方官员,完颜察刺或许是想让我们知道金兵的实力,增强我们的信心,便让我们参观了仓城,以前从未进去过。”
刘从对方话语中迅速寻找重要军事信息,对方粮草物资储备充足,兵甲储备充足,而对方主帅让地方官参观仓城,显然是感觉到了某种危机。
其实刘从去年便不断派斥候扮作商队调查大同城的情报,大同城城池高大坚固,周长三十里,没有护城河,这和罗北朝说的一致,。
刘沉思片刻,又问道:“你刚才说仓城防御严密,是不是说,在两万骑兵以外,还有一支军队?”
“好像没有,完颜察刺这个人非常多疑,他不相信城内的汉人或者契丹人,没有招募当地军队,仓城也是他的军队看守。”
刘又仔细问了别的情况,这才派人把罗北朝送出军营。
这时,刘铁笑问道:“兄长觉得这一战该怎么打?”
刘微微一笑,“其实我很希望金兵不要出战,死守城池,然后我们打攻城战,这样金兵看似占据地利,但实际上却是失去了他们的骑兵优势,但我估计金兵不会这样干,他们还是会杀出来,但他们又不会轻易放弃城池,所以他们即使要袭击我们,也不会离城池太远。”
“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路上都不会有危险?”
“不会有大危险,但要当心金兵小队袭击我们的后勤粮队,越是大队金兵不出,那小规模的袭击就越会发生。”
刘铁点点头,“那后勤就交给我来负责!”
。。。。。。。。。
这次刘讨伐大同府征用了一万多辆大车,满载着粮草物资,浩浩荡荡跟随在主力大军后面,由一万骑兵护卫他们。
刘说得没错,在进入应州后,宋军斥候便发现了小股金兵的踪迹,每股金兵大约一两百人,象狼一样的在外围跟随着宋军的后勤大军。
刘铁几次想派兵围剿他们,但这些金兵却十分狡猾,总是抓不住他们。
这天下午,大军距离应县还有百里左右,刘见天色已近黄昏,便下令大军就地驻扎过夜。
一万多辆大车纷纷停下,紧密的排列在一起过夜,军队则在外围,将大车都保护起来。
这时,刘铁注视着两里外的一片树林,树林约有百余亩,十分浓密,距离最近的大车不到一里,如果金兵想袭击宋军后勤,那片树林是最好的藏身之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