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由此产生了鲁迅对北京大学的传统的独特理解、阐释和想象。1925年鲁迅应北大学生会的约请,写了《我观北大》这篇重要文章,提出了他的北大观——。 最好的txt下载网
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7)
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驰懈。自然,偶尔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转马头的,可是这也无伤大体,“万众一心”,原不过是书本子上的冠冕话。
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自从章士钊提了“整顿学风”的招牌来“作之师”,并且分送金款以来,北大却还是给他一个依照彭允彝的待遇。……那时固然也曾显出一角灰色,但其无伤大体,也和第一条所说相同。
……仅据我所感得的说,则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我观北大》,《鲁迅全集》卷3,页168。
鲁迅在这里强调北大的精神是一种“向上”的“活”的精神,与前述他一贯的强调教育要培养“活人”,是“教人活,而不是教人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强调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并“常与黑暗势力抗战”,也是与前述对“大学”和“革命”的联系的思想一脉相通。这里所讲的“新的,改进的运动”当然首先指的是新的思想、文化运动,但同时强调的是与新的社会运动的联系;所谓“与黑暗势力抗战”,当然是包括思想、文化、教育上的与政治上的“黑暗势力”在内。这本来就是“五四”时期北大的传统:当时北大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现在,鲁迅强调的是,北大“始终一贯”地坚持了这样的五四传统,这是因为在北大内部在这一问题上是存在着争论的,鲁迅文章里一再说并不存在“万众一心”的局面,说有人“很想勒转马头”,“也曾显出一角灰色”,这是确有所指的。《胡适文集》里收有胡适与王世杰、丁燮林、李四光、陈源等人联合署名的《这回为本校脱离###事抗议的始末》,对北大因反对教育总长彭允彝、章士钊而脱离###提出了抗争,其理由是“本校应该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努力向学问的路上走,为国家留一个研究学问的机关”《这回为本校脱离###事抗议的始末》,《胡适文集》卷11《胡适时论集》,页123。。这确实是另一种北大观,也可以说是以胡适为中心的这群北大教授对北大精神、北大传统的另一种阐释与引导:如我们在前面所说,胡适直到晚年都坚持这样的观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为政治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干扰;而对新文化运动他也力图将其由“浅薄的‘传播’”引导到“‘提高’的研究工夫”上来。这就是说,如果说,蔡元培对北大的定位原有两个方面,一是“献身学术研究和个人修养的封闭的圣地”,一是“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见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页191。,这构成了一个矛盾;而现在胡适们却试图用取消北大后一方面的功能与作用的办法来根本消解这一矛盾,使北大成为纯粹的“研究学问的机关”,北大传统也就限制在纯粹学术这一范围内。
(七)
鲁迅与胡适教育观念的分歧,对于北大的不同想象,其实是根源于他们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两种模式的不同选择与自我定位的。
这集中体现在“好政府主义”的提出与争论上。
胡适等在前述《这回为本校脱离###事抗议的始末》里,在要求北大“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的同时,还有一个保留,即“本校同人要做学校以外的活动的,应该各以个人的名义出去活动,不要牵动学校”。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因为他们自己在此以前就已经参与了政治,而且不是一般地参与,而是自觉地、主动地掀起一股“政潮”,这就是1922年胡适等创办政治、思想、文化刊物《努力周刊》,并且在上面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署名者中标明北大身份的占68.75%,其中有北大校长蔡元培、教务长胡适、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等;除了人文学者外,相当多的是社会科学学者,而且大都有欧美留学的背景;因此,《我们的政治主张》可以看作是北京大学欧美派知识分子的政治宣言,其引人注目之处即在于提出了“政治改革”的目标。由提倡思想改革转而强调政治改革,这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的胡适,自然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表明,胡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