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世界前进需要战争的催动(第2/3 页)
农业只是保证这个国家能否存在,而基础教育的普及才能让国家兴盛发达,因而教育事业同样不可懈怠。
三是科技发展。
这也是赵骏主抓的方向。
因为后世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在短短的二百年间,科技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特别是二战结束,数十年间,工业文明极为璀璨,发展到了信息化时代,人类也登上了月球,甚至把目标瞄准了火星。
反观大宋这边,工业革命已经开启了七八年的时间,但基本上就只有钢铁产量飙升,其余科技并未有发展。
虽然无非是大宋工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基础教育也没有普及的因素,然而最主要的还是大宋朝廷前些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没有放在这里面。
很多事情如果由民间自由发展,自然会缓慢得多。
但如果有一个先驱者,已经知道未来应该怎么发展,并且他还执掌了国家的权柄,举国之力的话,发展就会非常迅猛。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日本。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极为落后,通过三十年的针对性发展,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独立发展国家,能够与老牌工业强国争长短。
虽然明治维新都是走的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的道路,能够从国外直接有一套工业体系照搬抄袭,让日本迅速完成近代化工业转变。
但赵骏认为,日本那种举国之力针对性的发展非常重要,不然的话,同样是搞革新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而赵骏觉得,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宋除了要大搞基础教育,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外,这种针对性的举国之力往某个发展方向研究的方式也必不可少。
如此方方面面的生活用品将很快大量产出,工厂也不会仅限于纺织厂和钢铁厂,如此大量工作岗位的出现,将成为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石。
“这人就是沈括?”
“《梦溪笔谈》的作者,鼎鼎大名啊。”
“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汴梁大学,如今又在攻读物理博士,未来不可限量。”
政制院内,几名宰相正在看教育部送上来今年报考各专业博士名单,其中成绩排名第一的沈括赫然在目。
现在大宋的博士可不是后世的博士。
后世博士不能说是泛滥,至少也能说得上是不算稀奇。
一个重点大学有数千乃至上万个在读硕士,几百乃至数千个在读博士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赵骏入学的那一届是2018年,人大硕士研究生有4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等他毕业的时候,硕士就一万多人了。
大宋就不一样了,现在全国大学都才五十多个,其中超一流大学只有汴梁大学一所,然后是十多所一流建设的路重点大学以及一所直属于农业部的农业大学。
其余大学则是最近两年兴办的师范类学校和钢铁厂办的职工类技能培训以及扫盲夜校。
前者还算正规大学,后者就干脆只能算职业培训学校。
因而现在大宋不仅仅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专业人才也非常少。
即便以现在充盈的国库,财政拨款,想要多办一些学校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难的地方在于目前化学院、数学院、物理学院、生物学院的相关研究知识水平,普遍在后世高中以及大学知识。
只有极少数专业知识达到了后世研究生水平。
并且基础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当年全国小学建了一百所,现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也才一千多所而已,基本上也就是各地县城保底一所小学。
而初中和高中很多县城都没有,只有州府或者路治所,相当于后世的市和省城才有那么几所初中跟高中,基础教育自然跟不上。
所以眼下大宋能够攻读博士的层次,其实并不是后世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水平。
而是能够接触到目前大宋最前沿科研知识的级别。
应该勉勉强强算得上专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或者某些科研水平较为落后专业的大三到大四级别。
甚至如果再把专业分细一点,比如物理学当中的热动力学,那干脆连初中水平都没有,科研能力可谓是极度缺乏。
不过即便如此,现有的博士生就已经是大宋的宝贝疙瘩。
其中尤其是以数学方面的博士生最多,毕竟古代数学成就不低,在几何、代数、数列、高次方程、函数等高等数学方面多有研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