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北人民政府*主编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新文学史教学的主要方向。这本教科书中选择的作家和作品,也就是以后新文学教学中给予高度评价的作家和作品;这本教科书中排斥的作家和作品,也就是后来新文学教学中消失和被批判的作家与作品。
下面是这本教科书的目录: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
毛泽东论学习
《农村调查》序言二(毛泽东)
*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
人的阶级性(刘少奇)
五四运动与知识分子的道路(陈伯达)
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周扬)
论严肃(朱自清)
鲁迅的精神(瞿秋白)
奴隶就是这样得到解放(郭沫若)
墨子与墨家(张荫麟)
*墓前演说(恩格斯)
论列宁(斯大林)
作家与战士(罗斯金)
论通讯员的写作和修养(加里宁)
在巴黎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上的演说(爱伦堡)
短论三篇(鲁迅)
人生识字糊涂始
不应该那么写
什么是讽刺
写于深夜里(鲁迅)
龙凤(闻一多)
狂人日记(鲁迅)
在其香居茶馆里(沙汀)
传家宝(赵树理)
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孔厥)
无敌三勇士(刘白羽)
郑子产(张荫麟)
文人宅(朱自清)
白杨礼赞(茅盾)
春联儿(叶圣陶)
包身工(夏衍)
海上的遭遇(周而复)
三日杂记(丁玲)
墨水和鲜血(爱伦堡)
从教科书的目录中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一、它对作家和作品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排斥性,那些在中国新文*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作家都没有作品入选。它的选择标准是很狭隘的,完全以政治上标准来进行取舍,凡是在政治态度上不被认可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新文学发展的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都不入选。
二、以政治人物的作品为先导,此点对于后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影响很大。教科书中,毛泽东、刘少奇、陈伯达、恩格斯、斯大林、加里宁、罗斯金等政治人物都有文章入选,而且占了很大比例。
三、对于新文学作家的认可,基本以毛泽东的喜好为尺度。在非延安的作家中,只有鲁迅、朱自清、闻一多三位入选,因为这三位作家是毛泽东在他的一些文章中明确表示认可的。
从一本国文教科书看中国现代文学教材模式(3)
四、以延安文化为唯一的取向。在上面的目录中,除了政治人物的文章外,基本就是延安作家和左联作家的作品。如周扬、郭沫若、赵树理、孔厥、刘白羽、周而复、丁玲、沙汀、茅盾、叶圣陶、夏衍。唯一的例外是选了学者张荫麟的两篇文章,而这两篇文章的选择也是因为关于墨子的那篇文章中有这样的认识:“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那篇《郑子产》的入选,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本教科书虽然不是专门为新文学的教学而编的,但它的指导思想却对后来中国新文学史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李何林和王瑶负责起草的《“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基本就延续了这种思路。特别是他们给教员指定的参考书,就以同样的标准来制定。从他们指定的“论文”和“历史”两部分书目中,可以见出这种思路的绝对同一。以下是王瑶起草经李何林修改的参考书目:
论文部分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整风文献
鲁迅三十年集
乱谈及其它(瞿秋白著)
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周扬著)
《剑、文艺、人民》(胡风著)及胡风其他论文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民族形式讨论集(胡风编)
大众文艺丛刊《批评论文选集》
历史部分
论民族革命的文艺运动(雪苇著)
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雪苇著)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李何林编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