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涣耸裁矗�×嵩缒甑娜魏我黄�∷担�荚对谡馄�∷抵�稀5�馐且桓霾煌�氖贝��杂诙×崂此担���搜影彩贝�纳�睿��丫�辉偈窃缒甑亩×崃恕T诘蹦甑焦�影驳淖杂勺骷业敝校�驮缒曜杂勺骷仪�鹱畲蟮模�桓鍪呛纹浞迹�桓鼍褪嵌×帷>��影彩贝�院螅�负跬耆�涑闪肆硗庖恢秩恕6×�50年代初对萧也牧的粗暴批评,使萧也牧后来被迫在《文艺报》上做了检讨。3
为什么对于像萧也牧这样的作家和作品都不能容忍?就因为那样的作品太温情了一点,有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在50年代初期,萧也牧竟然用了《我们夫妇之间》这样一个题目。虽然当时批评这部作品的人没有从题目上做文章,但萧也牧的这个小说题目实际上有一种象征性的意味,因为他写了夫妇之间,而夫妇之间肯定是要有爱情的,有爱情就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这就是当时的逻辑。
《文汇报》这场讨论发生时,全国正在经历着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及抗美援朝。这三件事情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重叠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反掉知识分子身上崇美、恐美、迷美思想,而改让他们相信苏联的东西。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其核心也是要让在当时中国高等院校已经有相当传统的美国教育思想改换成苏联的教育思想。至于抗美援朝,则更是要让人们看清楚美帝国主义的本质。
从《文汇报》组织的这场讨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从文学教育和文学欣赏的角度看,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目的是要让那些受过资产阶级文艺作品毒害的青年,不再相信早年受到过的文学教育。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判断是,那些青年已经为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传统所毒害。从那些学生的自我批判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所批评的那些作品和作家,其实正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最有大众文学色彩的作家和作品,比如徐訏和无名氏。
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是如何完成的(7)
第二,讨论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两部作品,一是徐訏的《风萧萧》,一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一部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一部代表了美国文化在当时中国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在当时的批判者看来,这两部作品都是黄色作品,因为它们写了爱情。
为什么会选中徐訏的《风萧萧》呢?也许是偶然的,但现在分析,却能看出这部作品在很多程度上具备了当时所有批判的几种文化传统,或者说这部作品所叙述和评价的那些历史事件恰好具备了被批判的因素。
《风萧萧》写的是“七七”事变后孤岛上海的生活。研究哲学的青年徐,想在上海写作一本有关道德与美学的著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救了受伤的美国军医史蒂芬,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史蒂芬常约他去舞场,在舞场认识了百乐舞厅的舞女白苹。不久,在史蒂芬太太的生日宴会上,徐又认识了两个年轻貌美的女人,一个是交际花梅瀛子,一个是美国少女海伦?曼殊菲尔。徐和这三个性格不同的女子发生了很复杂的感情纠葛与政治牵连。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徐才知道,史蒂芬太太是美国远东间谍机构在上海的负责人。她和史蒂芬是一对假扮的夫妻,梅瀛子是他们的助手。徐在他们的鼓励下,参加了美国对日本的间谍工作。他们以为白苹是日本间谍,就去偷取她的秘密文件。第一次成功了,但第二次被白苹发现,她持枪来到徐的住处,把他击倒在地。因抢救及时,徐很快恢复了健康。经过一番波折,他们才知道白苹是国民党政府潜伏在上海的间谍。误会消除后,白苹和梅瀛子开始合作,共同对敌,获取了不少秘密文件。日本间谍宫间美子设下毒计,让急于获取密件的白苹中了埋伏而丧生。后来梅瀛子怀着对好友的热爱,用毒酒毒死了宫间美子,为白苹报了仇。徐和梅瀛子暴露了身份,他们将要离开上海。徐在离开时,发现海伦对自己恋情已深,只好不辞而别,孤身前往大后方,去从事属于战争的、民族的工作。小说结尾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小说名为《风萧萧》,是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的一种赞叹。
说《风萧萧》是一部*,实在毫无道理,因为这部小说从头到尾没有一笔涉及性的内容,在长达四十万字的小说中,唯一一次写到男主人和他所爱的女友接了一次吻,还是在他的女友病中。
当时所以选中徐訏的小说,除了徐訏那时已到了香港和小说在当时的大学生中有较大影响以外,更主要的是这部小说具备了这样几个因素:写了国民党抗日;美国人对中国人是友好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