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页)
人员。周公于是在再三考虑后把九弟康叔姬封封到了原殷商的统治地区,以朝歌为国都,建立卫国。同时分给他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并驻重兵八师,交由康叔封统管。周公怕康叔年轻容易误事,便连发《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章,告诫康叔要爱民任贤,牢记纣王亡国的教训。
纣王之兄微子启以仁善贤明著称,因为没有参与三监之乱,周公将其封到商丘,取代武庚,建立宋国。
殷商移民从此被分而治之,天下局势大体太平。
霍叔处虽被变为庶民,但其子仍袭其爵,不过封地从河南迁到了山西。
成王将周公的封地从河南鲁山迁封到了山东曲阜,建立鲁国,统殷民六族,即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周公命长子伯禽代替自己就封。蔡叔度的儿子蔡胡因为表现良好,被周公举为鲁卿士,后来又被封回了蔡国,为蔡仲。
其他被分封的诸侯国还有很多,鉴于都是小国,在此不提。
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伯禽:“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地位不算低,但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就这样还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后,千万不可骄慢于人。”曹操曾有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指的就是周公旦对待贤人的态度。伯禽问周公如何治理鲁国才好,周公说“务在利民”。后来伯禽到了鲁国,努力发展生产,教育人民礼仪,寻访贤士,将鲁国治理的很好。后来伯禽还平定了徐戎的叛乱,对鲁国和周朝都做出了贡献。但是伯禽到鲁国就封后三年才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问:“为何如此迟晚?”伯禽说:“变其风俗,改其礼仪,三年才能看效果。”而姜子牙到齐国,每五月就向中央汇报一次情况,周公问:“为何如此迅速?”太公说:“简化仪节,一切从当地风俗。”后来太公知道了伯禽汇报情况很迟的情况,就叹息道:“鲁国的后代要为齐国之臣!”结果后来果真应验,鲁国一直不如齐国强盛。
周公摄政第七年,周公见成王已经长大,便还政于他,北面为臣。成王命周公镇守成周。
相传,成王年幼时,有一次得了大病,周公就剪下自己指甲沉入河中,对神祷告说:“王年纪小不懂事,冒犯神灵的是旦。”之后也把祝告文册藏到了秘府中。后来,成王临朝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逃到了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了祝告文册,被感动得泪流满面,随即迎回了周公。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而慢国政,就写了《多士》、《毋逸》。以武丁、文王等人的例子对比商纣来告诫成王。为了成王顺利从政,周公写下《周官》制订了官职制度,划定了百官的职责;写下《立政》,定下行政的措施,受到了百姓的拥戴。
成王及康王在位时,天下清平,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刑错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这就是孔子所向往的那个美好时代。这个时代的形成和周公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后来,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要求葬在成周,表明自己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谦让,将他葬在了毕邑,使其能够陪伴自己的父亲——周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相传周公去世那年秋天,庄稼尚未收割,一场暴风忽至,庄稼倒伏,大树连根拔起,王都的人都很害怕。成王和众大臣穿好朝服打开金縢之匮,看到了周公当年愿意以自己代替武王去死的册文。太公、召公和成王于是问史官和相关人员,他们说确有此事,只不过周公不让他们说出去。武王听后执册文而泣,宣布以后不再笃行占卜,从周礼,用迎神取代占卜。成王之后便举行了郊天之礼,结果果然使天气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天降大雨,风向反转,倒伏的禾苗都站了起来。召公、太公又命人将大树扶起培实土基。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于是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外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从此,鲁国拥有了和周天子一样的礼乐,在诸侯中威望很高。
周公旦的故事讲完了,因为他摄政、还政;东征平叛、建洛邑、合诸侯、做周礼、兴鲁国等事迹,使得其被儒家极力称赞和推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有些人对周公提出了质疑,认为周公摄政实际上是篡权,其为武王祈祷只不过是作秀,将祝文封在金縢之匮中还不让人看是为了今后出了问题后可以顺利脱身。成王送给周公的变异禾苗是在告诉周公不要回都,暗含“分而治之”的意思,而周公做的《鸱鸮》实际上是向成王表明自己一定要回。后来成王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