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便有了后来在山东鼎力支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计划。
梁漱溟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经费主要是靠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复榘。
近代军阀尤其是实力较弱小的地方军阀,在复杂的政治风云之中,为求自保,总是见风驶舵,叛主倒戈是常有的事,张宗昌、韩复榘便是如此。
然而,因倒戈频繁而获得‘倒戈将军’绰号的,则是他们的结拜兄弟石友三。
最后,孙传芳的部队不愿出关,而向阎锡山投诚。
至此,孙传芳的武力荡然无存。
最后,在蒋、冯、阎、桂四大集团军的攻击下,奉军也全线崩溃。
从某种程度上说,孙中山又高于蔡元培的,却是孙中山与陈其美成就了蒋介石,更是蒋介石在陈其美的指示下,刺杀了‘今之墨子’陶成章,让同盟会成为一支独大。
谢持、程潜则是因为刺杀袁世凯,而名声大振于得到孙中山的器重的,前者还是蒋介石、汪精卫闹分裂的先祖,真是一丘之貉。
形势比人强
宋教仁与袁世凯,似乎就好比李后主与赵匡胤。
在某种意义上,袁世凯与宋教仁,成了中国的象征,孙中山则介于之间,来了一次折中主义的中庸思想。
袁世凯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中根深蒂固于潜移默化的专制封建势力,宋教仁代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对以*、*为核心的人类主流文明的追求。
年轻的宋教仁发出了响亮的*宣言,从组织国民党到大选获胜,宋教仁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春天。
谭人凤,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还曾和孙中山、黄兴等人一起被袁世凯通缉。
章太炎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
黄兴赠诗给他: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一语道破:国民党中人物,袁世凯之最忌者,唯宋教仁。
赵匡胤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在同盟会中,宋教仁还与孙中山被誉为两大智囊。面对这样一个人物,一世奸雄袁世凯岂能无动于衷。当时,袁世凯不怕孙中山,却怕宋教仁,所以,就被暗杀了。
在宋教仁辞去农林总长后,先是袁世凯有意让宋教仁出任总理,刘揆一(与黄兴组织华兴会)、范源濂(举荐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等出面力劝。孙中山、黄兴、唐绍仪等也劝宋教仁就任。
但是,宋教仁坚持政党内阁的主张,所以,坚辞不就。
这就是宋教仁,虽然谭人凤说他英而不雄,但是,他是一个有自己的政治人格、有操守的人,袁世凯的金钱无法收买他。
宋教仁是个有热烈理想的政治家,不是为了追求高官厚禄,是个崭新的人,非一般政治人物可比,袁世凯对汪精卫的那一套制人术,因此在他这里失去了作用。
于是,袁世凯的心中杀宋之意这才萌生。
甚至临终前,宋教仁还致电袁世凯寄予殷切的期望,章士钊说他是至死不悟,他对袁世凯所代表的中国根深蒂固于潜移默化的专制封建力量实在是认识不足。
宋教仁的死,打破了民初在中国实行宪政*的梦想。宋教仁的死,导致了国民党的瓦解。于是,国民党在宋教仁被暗杀后,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在实际中能够控驭的健将,很快就在袁世凯的利诱威逼之下四分五裂了。
宋教仁惨遭毒手,使20世纪的中国失去了这样的可能性。其他政治人物都缺乏他的风度与识见,结果只能被袁世凯这样的官僚、军阀玩弄于股掌之上,梁启超等作为政治家和他相比都差得太远了。
痛苦的是一个宋教仁到下了,并没有什么千万个宋教仁站起来,优秀的人物总是只出现一次,只有败类常常重复出现,只有庸人可以批量复制。
重温宋教仁的宪政思想,更加为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感到可悲、可怜、可恨!
悲的是我们失去了一个走向*的大好机会,这样的机会是难得出现的;
怜的是一个不知道爱护自己的优秀分子的民族,终究是无法真正站立起来的;
恨的是袁世凯们总是占据着这个民族的优势地位,他们从来就不放过宋教仁们。
一个社会的真正堕落,从来不是产生奸倭或汉奸为标志,而是以奸倭或汉奸在何种程度上,遭到抵制为标志。
只要我们不曾停止抗拒,
只要我们不断争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