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
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可是,假如当初就立朱棣,或许,什么事都没有,朱棣打败朱允炆政权,那么,即使三足鼎力之中的二足就有如赤壁之站的吴国和蜀国,也是不足为惧的,何况,朱棣相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则是还占了个名正言顺。
可见,朱棣=秦始皇+汉景帝+汉武帝,朱元璋则相对于刘邦而已。
后来,朱允炆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有如汉景帝一样的,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
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最后,就有如希腊败于罗马的野蛮一样的,又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
然而,似乎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最终,却是个可喜的选就,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甚或是由于好摆布,好操控,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
但是,最终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文臣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在和平时期,掌握了文臣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武将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笔和嘴,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之后的乾隆也杜撰了这一笔,却是建立在雍正的即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任何意义上,都足以同张骞相辉映的陈诚出使西域,却巩固了中原同西域诸国悠远的历史联系,加强了相互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在任何意义上,也足以同郑和下西洋相媲美。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最重要的目的是寻找失踪的朱允炆。由于郑和下西洋之后,世界的天平倾斜了,于是,也最大化的造就了东方不亮,西方亮。
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
就有如拿破仑之所以伟大一样的,朱棣的杰出,还是时事给了他机会,同时他又真真切切的把握住了机会。最终,朱棣的以武治国,单单是一种回光返照而已,在民族争战了多年以后,已经经于疲惫,就有如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需要偃旗息鼓的休息了。于是,朱允炆,朱高炽堂兄弟俩则把这些措施执行下去了而已。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似乎就有如秦始皇造长城,杨广开通大运河一样的,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似乎杨广的大运河是派上了大用场的。
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
然而,似乎最大的成就,还是造就了之后的太监势力,郑和无疑也是。从此以后,东方不亮,西方亮,却是一塌糊涂的一败涂地得一蹶不振。可见,还是一个风水岭。
可惜的是,后代却一代不如一代的都走了下坡路。同样的,朱允炆的文治到朱棣也走了一个下坡路,却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分界线。郑和下西洋之前是,中国一支独大,之后,却是‘八国联军’有如狮子和狼般的围猎中国这头野牛,看到哪个掉队了,就吃掉哪一个,无奈,一只狮子没有威胁,威胁的是狮群联合起来围猎由散户组成的中国这群野牛。
宦官专权的祸首,是皇权,是浸透封建专制主义的皇帝制度,只要封建专制主义存在,皇帝制度依旧,宦官得以孳生的条件,便继续存在,因此,杀了王振,曾几何时,又出了两个更厉害,更专权的‘立皇帝’刘瑾与‘九千岁’魏忠贤,以及王振曾经的亲信‘四朝*’的郭敬。
然而,魏忠贤有造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