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绝不放弃奥运机遇
张志勇认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给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带来的机遇是空前的。原因在于,他说,中国人看奥运会其实跟西方人看奥运会是不一样的,中国经常把体育作为一个外交的手段,如“乒乓外交”那样,所以每当中国人在世界性的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时候总被视为一个国家荣誉。
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天起,奥运会就成为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从1908年《天津青年》提出中国要承办奥运会时候起,这个梦想正好在100年的时间实现。举国办奥运会的体制,使13亿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热情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提并论的。李宁公司做了大量调查,发现2008年奥运会以及2008年之后,群众体育将在国内空前高涨,因此体育用品不愁没有市场,这会使李宁在内的体育用品公司获得巨大的市场机遇。
财务官出身的张志勇非常务实,他非常清楚李宁公司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面对来自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竞争,年仅16岁的李宁公司还在发展中。因此,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巨额赞助门槛面前,李宁公司选择了战略性退出。“成为奥运会赞助商和借助奥运会机遇发展自己的品牌是两码事”,张志勇解释说,“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还要有相当于赞助款4到5倍的钱去推广,如果没有经验和把握不好,很容易玩不起这个游戏。”他的潜台词是,没有贴上“奥运标签”,同样可以抓住奥运会所带来的产业机遇。对奥运会如数家珍的张志勇现场给企业家们上了一堂“奥运课”:“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管理,通过它可以改变我们很多的价值以及文化理念,这些项目经验都是非常非常有用的。”
面对“复杂庞大的奥运会”,李宁公司同样制作了一套详细的“奥运营销计划”:“具体想法我不能说,这是我们公司非常重要的策略,对每个细节都有项目执行计划,现在还不能透露出来,但是方向可以说,这个是既定的。我们一定要往这个方向走,第一我们不是特大企业,不可能投入巨大的财务资源进行营销;第二个关键是整合营销,要把产品、零售、广告、数字营销、媒介全部结合在一起。”
张志勇:奥运会“一切皆有可能”(2)
乘坐飞机的时候,细心的张志勇发现,在登机的通道墙壁上,奥运会合作伙伴通用电气的宣传很巧妙:几片绿叶,一个公司的标识,简单的几幅图画就跟奥运的价值理念联系起来了。把企业与体育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天衣无缝,非常经典。
有鉴于此,张志勇提出了一个“奥运营销公式”:一个是你的品牌对奥运会的认识是什么,品牌定位是什么样的,在这个阶段跟消费者说什么,写出来。第二,把奥运会代表什么写出来,让你的团队来写,让你的合作伙伴写,把跟体育本身最紧密的形容词全部写出来。第三,你的目标消费者在奥运会这个阶段可能要什么。然后把三段里面可能连接的情感拿出来。以上三部分找到一个“交集”,为这个“交集”找一个形象载体,即具体化,就是你要推广的东西。
追溯奥运会的历史,直到1984年,它才跟“盈利”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此前,对于举办奥运会的城市而言,更是一场投入远远超过产出的亏本买卖,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超出预算的那部分投入,蒙特利尔到现在还没有还清。
李宁与阿迪达斯贴身肉搏
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王伟和阿迪达斯大中华地区总裁桑_琳分别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阿迪达斯(苏州)有限公司和阿迪达斯—所罗门集团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第七个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所有工作人员、自愿者、技术官员以及参加都灵2006年冬奥会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奥运代表团成员届时都将穿着印有“Adidas”标志的体育服饰。事后据了解,李宁公司原计划的赞助底线是10亿元人民币,但阿迪达斯最终以13亿元的出价让他们选择了退出。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此次奥运服饰的赞助招标并没有公开的仪式,北京奥组委一直在和国内外很多著名的服装品牌谈判,最终阿迪达斯取得胜利,所凭借的无非是资金和实力。这位知情人士称,在北京奥组委与这些企业的谈判过程中,企业能够提供赞助费用也节节上升。在达到8亿元的时候,只剩下了国内最大的体育品牌李宁公司和国际第二大体育用品公司阿迪达斯。双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