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加紧争夺和瓜分了帝国在欧、非、西亚的大部分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同盟国作战失败后,其领土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国内爆发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国民政府宣布罢黜素丹穆罕默德六世,废除素丹制,奥斯曼帝国告终。
编辑本段「帝国的政治」
奥斯曼帝国为政教合一的军事性封建国家,设有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素丹为最高统治者,集政治、军事、司法、宗教权力于一身,实行世袭制。作为宗教领袖,采用“埃米尔·穆米尼”(即正统派的长官)称号,从素丹赛利姆一世起自诩为世界穆斯林的“哈里发”,但未得到伊斯兰世界的承认。国家实行封建的土地制度,国有土地占80%,称“米里”。此外还有封给清真寺、宗教社团的瓦克夫地和私有地(即穆尔克)。国有地分为哈斯、泽美德、梯马尔3类。哈斯为王室成员领地和高级文武官员的禄田,其收入在10万阿克切(即银币单位)以上。泽美德和梯马尔是以服军役为条件赐给有军功人员的土地,其收入分别为2万以上及不足2万阿克切为区别。帝国的主要财政收入是土地税、贡赋、天课、人丁税和战争掠夺。其经济主要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政府不注重发展对外贸易往来,本土经济发展处于封闭状态。
编辑本段「帝国时间表」
奥斯曼一世(OSMANI)1280——1324奥尔汗(ORKHAN)1324——1359穆拉德一世(MURATI)1360——1389巴耶济德一世(BAYEZIDI)1389——1402大空位期(INTERREGNUM)1402——1413穆罕默德一世(MEHMETI)1413——1421穆拉德二世(MURATII)1421——1444穆罕默德二世(MEHMETII)1444——1446穆拉德二世(MURATII)(复位)1446——1451穆罕默德二世(MEHMETII)(复位)1451——1481巴耶济德二世(BAYEZIDII)1481——1512塞利姆一世(SE1IMI)1512——1520苏莱曼一世(Sü1EYMANI)1520——1566塞利姆二世(SE1IMII)1566——1574穆拉德三世(MURATIII)1574——1595穆罕默德三世(MEHMETIII)1595——03艾哈迈德一世(AHMETDI)03——17穆斯塔法一世(MUSTAFAI)17——18奥斯曼二世(OSMANII)18——22穆斯塔法一世(MUSTAFAI)(复位)22——23穆拉德四世(MURATIV)23——40易卜拉欣(IBRAHIM)40——48穆罕默德四世(MEHMETIV)48——87苏莱曼二世(Sü1EYMANII)87——91艾哈迈德二世(AHMETDII)91——95穆斯塔法二世(MUSTAFAII)95——1703艾哈迈德三世(AHMETDIII)1703——1730马赫穆特一世(MAHMUDI)1730——1754奥斯曼三世(OSMANIII)1754——1757穆斯塔法三世(MUSTAFAIII)1757——1774阿德阿尔——哈米德一世(ABDA1HAMIDI)1774——1789塞利姆三世(SE1IMIII)1789——1807穆斯塔法四世(MUSTAFAIV)1807——1808马赫穆特二世(MAHMUDII)1808——1839阿德阿尔——马吉德(ABDA1MEJID)1839——1861阿德阿尔——阿齐兹(ABDA1AZIZ)1861——1876穆拉德五世(MURATV)1876阿德阿尔——哈米德二世(ABDA1HAMIDII)1876——1909穆罕默德五世(MEHMETV)1909——1918穆罕默德六世(MEHMETVI)1918——1922编辑本段「帝国的经济」
奥斯曼政府每定都一处,皆大幅改革该地之经济,使其成为新政经中心。诸如布尔沙、埃迪尔内、君士坦丁堡皆然。'3'穆罕默德二世与其继承人巴耶塞特二世,皆尝鼓励欧洲各地之犹太人移居君士坦丁堡或其他城市,如萨罗尼加等。其经济政策之最终目的仍使苏丹之权力得以巩固并扩大,故此特别着重于生产阶级之利益上,使之生活富裕,从而使帝国生产力大增。另一方面,亦可减少纷乱,使得万民顺服。'4'直至十七世纪,其国之国库管理与法治皆领先同济,伊斯兰诸国无有及者,'5'而经过高度训练之金融专才不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