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连其它媒体也竞相跟风,“狗仔队”风潮开始在香港卷起。
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原因,日后“偷拍、偷窥、非法入室”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根源都由此而起。以至于在后来的社会,隐私权被人提到台前,社会秩序遭受到很大的冲击。
就看这一点,赵文凯想起他来,从里到外透露出无比的厌烦。
赵文凯也从事传媒,可他没有打算把引领民众思想的舆论工具变成偷窥别人隐私的工具!
好在时间还来的及,现在的媒体还没有以后那么疯狂。《壹周刊》的影响力也只是局限在香港本地。
赵文凯看着那个疯狂的记者,心中冷笑暗道:“看你不爽!灭你丫的!”
PS:新的一周开始了,云虽然没有如愿已尝的进入新书榜前十,但是好歹也跌跌撞撞的进了首页。
云是一个新人,前面虽然写了一本跟风作品,但是却没有适应广大读者的口味。无意中的作品忽然得到大家的认可,云在心里紧张、高兴、激动,但是又很是忐忑不安。
因为大家对新书的喜欢,注定了对云要求的提高,云很是惶恐,真真正正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众位大神一起竞争新书榜的一个星期,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是以前所没有过的。一切都拜《重生在台湾》的福,也拜各位读者的支持!
云在这里以十二分诚意,在这里向大家保证,一定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打造一本全新的《重生》小说给大家,云在这里谢谢诸位了!
最后,云还是得厚着脸皮向大家伸手要票了,因为大家再不支持,新书榜里的大神们就该把云挤出榜了。
努力!加油!嘿嘿,砸票!收藏!
第二十六章 地产
第二十六章
《壹周刊》的记者被人赶了出去,宴会的负责人很是尴尬的向赵文凯解释道歉。
尽管如此,宴会还是在比较融洽的气氛下结束。而赵文凯和林妹妹也很安全的回到了酒店。
赵文凯一回到酒店就打电话找李亚男过来。
李亚男其实是在赵文凯之前来到香港的,由于赵文凯先前打算进军地产界,因此在派这个秘书出来打前站。
可谁知道《壹周刊》的记者本事那么大,连自己身边的人的动向都了解的一清二楚。
李亚男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行动已经被有心人看在眼里,但是她心里多少有些准备,因此听到赵文凯提及这件事情,也没有多少吃惊。
赵文凯问道:“现在有意思出售储备地的都有哪些公司?价钱谈的怎么样?”
李亚男一脸严肃,平时赵文凯还真没见过这位小姐笑过,永远似乎都是一张面孔。
“和我们接触的都是些小公司,而且这两年香港的地皮被抄的很热,一些好的地段背后都有大公司掌握,我们很难进入。并且现在地价一直在涨,现在想要在好的位置储备地产似乎很难。”
赵文凯当然知道97年以前的香港地产是什么样子。虽然自己上车晚了,但是总不能不趁机分一杯羹吧。
赵文凯知道,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累积了大量财富。与1970年相比,1990年香港银行存款增加了81倍。
财富的积累使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每年50公顷的土地供应量更使房地产价格易升难跌,房地产市场成为资金的吸水池,港商在本地和外地赚取的大量利润、香港市民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和银行贷款、大量外资投资,都进入到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价格狂升不已。
据专家粗略估计,20世纪90年代前7年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一共为香港带来约7万亿港元由通货制造的额外财富,相当于香港在这7年间生产创造出来的本地生产总值的总和。也就是说,1997年以前,香港由生产创造和通货创造而共同产生的财富造就了经济的表面繁荣,但在繁荣的阴影下也埋下了泡沫破灭的危险。
但是这段时期之内,赵文凯十分确定,这份泡沫如果自己不赚的话,最终还是要破灭。
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中环、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高达十几万港元,一些黄金地段的写字楼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万港元的天价。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当时的香港,人们盲目地投资房地产。为了抓住机遇,许多人往往仅凭地产经纪人电话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