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部分(第3/4 页)
无论他有千般理由,造反的罪名总是事实,古今帝王之中,还真找不出哪一个对造反之罪还姑息留情的。
这一刻,刘封最后的希望破灭,他的心已坠入绝望的谷底,整个人有气无力的瘫坐下来,两眼之中尽是痴呆之色。
“君无戏言,殿下的后事尽可放心。相必殿下也已吃饱了,是时候该上路了,别让末将等太久。”
杨仪丢下最后番话,转身走了出去,将房门轻轻掩上,然后带着一班属下在外静候。
也不知过了多久,屋中仍然没有动静,左右的军士都有点不耐烦的样子,可杨仪却依然一脸的耐心,因为他清楚,这世界上最艰难之事,就是自己结果自己的生命,对于这样一个将死之人,等一等又有何妨。
一刻钟后,屋中传来咯噔一声响,像是什么倒地的声音。
听到这声音,杨仪长松了一口气。
十天之后,汉中叛乱平定的消息传到了邺城方绍的手中。
刘封的叛乱确实出乎方绍的意料,不过平定之迅速却在方绍的意料之中,在方绍看来,有卧龙与凤雏坐镇长安,在这二人的眼皮子底下搞事,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尽管汉中之乱平定,但由此也造成汉中之兵暂时无法东援襄阳,这就意味着在南线,关羽只能凭自己的力量对付东吴。然而,在失去了水军支援的情况下,结果可想而知。
自襄阳与江陵被围转眼数月已过,在这段时间,吴人已夺取了长沙、零陵全境,江夏、武陵大部,甚至襄阳与江陵之间,属于南郡的许多城亦被吴人夺去,也就是说,除了半个南郡,以及北部的南阳郡外,吴人在短短数月的时间之内,就轻松的夺取了大半个荆州。
襄阳的赵云和江陵的徐庶张辽,尽管粮草充足,但却迟迟得不到外援,至于汉水以北的关羽,尽管手握**万雄兵,但却只能依靠南阳郡对其进行补给,因是迟迟无法渡江,关羽军团的粮草供给越来越不足,整个荆州的形势也在向着不利于汉国的方面发展。
弘农方面的张飞虽有兵近十万,但由于被菖仁所部魏军拖住,亦是无法抽调出更多的兵马支援荆州,这也意味着,整个汉国,现在只有方绍手中有多余的兵马回援荆州。
朝廷方面将汉中之乱平定的消息送到方绍手中时,同时也带着另一份诏命,令他尽快结束河北的战役,率大军南援荆州。
“灭魏与否,尽在此一战,现在让我退军,岂不又给了魏国喘息之机,到时吴魏联合,何时才能再有这般良机!”方绍当着众将的面,对朝廷的这道诏命表示了抱怨。
这时,邓艾叹道:“大司马,我想朝廷也是出于无奈,要知道,那里可不是别的地方,那可是荆州呀。”
邓艾说得没错,那里可荆州,而掌握着朝廷决策大权的,正是荆州集团,如今眼见荆州有危,根基有丧失之险,荆州集团的士人们,自然是不顾一切的要夺还自己的老家。
曾经历史中,关羽失陷荆州之后,在荆州士人的一片开战声中,刘备不得不放弃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转而以倾国之兵前去争夺荆州。那个时候,就连一直将北伐中原放在首位的诸葛亮,也只能保持沉默。
没办法,荆州关系到整个荆州集团的根本利益,就算诸葛亮有更深远的眼光,这个时候也不能忽视本基团的根本利益。
方绍相信,这道回兵的诏命,多半不会是诸葛亮的本意,应该是在整个荆州集团士人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大司马,绝不能撤军,魏国都城失陷,此刻已是人心离散,全凭着曹操用个人的威信在那里撑着,只要此战得胜,什么荆州之危,什么东吴,都是浮云,根本不必在意。”姜维成了坚定的主战派,显然他还嫌自己所立之功不够多。
邓艾却道:“话虽如此,可是如今朝廷的诏命已下,如果大司马不撤军的话,岂非要背负一个违逆的罪名?”
邓艾此言一出口,姜维便没话可说了。
一片沉寂之中,忽然有人淡淡说道:“想让朝廷改变心意也未必不可,关键是必须要有合理的理由。”
说话之人,正是王潘。
“士治有何高见?”方绍问道。
王漕不紧不慢道:“荆州之势表面看起来于我们极为不利,其实只要襄阳和江陵在,吴人夺去的只不过是皮毛而已,根本不足为虑。
而眼下吴国的军队尽在荆州,东南一带兵力空虚,如果我们灭魏成功,则可顺势引兵东南,到那个时候,吴国只有撤兵回援,到时荆州之危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