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林秀芝成了众矢之敌,大家都对她另眼相看了。
在偏僻的山村,笔伐没有出现,口诛也只是发生在背后的事情,声讨更说不上,但人们见到林秀芝时的神色,却是摧毁她心灵最有效的武器。
第二章 童祸一生(11)
第二章 童祸一生
十一
林秀芝走过来了,大家立即打住话头,低下头认真地做事,就象看见了凶残的监工,不敢有半分自在。林秀芝走过去了,大家立即热热闹闹地有说有笑起来。认识她的人,还要指着她的背影,把她的事迹,加上自己和旁人的评议,向不知情的人述说一遍。大家都知道了,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有的搬弄是非,恶意中伤;有的明白原由,极力澄清事实;有的心地善良,不忍责备;有的事不关已,不加评议……
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的人很少。大家都知道结果,对事情的发生原因就有了不同的猜测和议论。到了后来,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开头,但结果都一样:梅尚天在镇上,在众目睽睽下被林秀芝活活气死了。
有人说,梅尚天想*林秀芝,林秀芝不从,到他儿子那儿去揭发他,梅尚天老羞成怒,被活活气死。有人说:梅背碑调皮,林秀芝准备用锄头打死他,梅尚天奋不顾身地用篾砍刀阻挡,梅背碑才只受了一点轻伤,林秀芝到她老公那儿搬弄是非,梅尚天被活活气死。更多的人说:梅背碑和他母亲对梅尚天不满,两人密谋,林秀芝用锄头,梅背碑用砍刀,准备杀死他爷爷,被他婆婆发现后,林秀芝逃窜到她老公那儿搬弄是非,梅尚天前去揭发,他儿子不听,梅尚天被活活气死。还有另外几种说法流传,但那几种说法,都只是在这三种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没有引起大家的认同。
每一种说法都有人提出疑问。特别是流传最广的那一种,大家都说,梅背碑那么小,怎么会密谋去害他爷爷?另两种,有人指责说:虎毒不食子,林秀芝怎么会无故地杀她儿子,她的三个儿子只留了这一个,她疯了呀!我看不象。也有人说:梅尚天想*林秀芝,还是下午,有梅婆婆在旁,你开什么玩笑哦!
述说的人听到别人的疑问,自己也不知道事情到底是为什么而起的,只好说:“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大家都这样说,我还是只有这样说,难道我自己去编一种来说呀!”
过不了多久,听的人就在另一个地方,向另外的人把刚听到的话重述了一遍,面对同样的疑问,用了同样的答案。
到了后来,就连最有发言权的梅婆婆也混淆了,搞不清梅尚天是被自己气死的,还是被林秀芝气死的。慢慢地,她对林秀芝也生出了偏见。她认为:如果林秀芝不和梅尚天打架,梅尚天也不会死。于是,她渐渐地看不惯林秀芝的行为了,也从行动上,从言语中对她怠慢起来。有时明明是自己错了,还要责怪林秀芝;有时更是鸡蛋里挑骨头,横挑鼻子竖挑眼。
也终于在有一天忍不住了,从家里搬了出来,搬到梅丙子的家里去。她想搬到梅丙干那儿,但梅丙干要上班,无法照顾她。更何况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儿子,这一去了,在传统的观念上,在社会舆论上,她要受到指责,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童祸一生(12)
第二章 童祸一生
十二
梅丙子没有异意,可伯娘却不高兴起来。她在众人的目光中不敢反对,暗地里指桑骂槐却是非做不可的。那些窜错窝的鸡,走错路的鸭子,更是被她发挥得淋漓尽致,叹为观止。
梅婆婆有苦难言,有家难回,只好背地里掉泪。想想梅尚天在世的时候,对比自己现在的情形,也只有老泪纵横,黯然神伤;在自己家里时,虽然对林秀芝冷淡,她却不敢做声,现在呢,却是自己受窝囊气了。
在梅家,左右为难的人是梅丙干。死去的人是他的父亲,被众人指责的又是她妻子。两个人都没有克制住自己的冲动,一个遭到了应有的报应,另一个却忍受了无辜的骂名。责怪父亲吧,妻子有错;责怪妻子吧,父亲有错。不去责怪吧,社会有舆论;去责怪吧,自己又不忍。
对事情发生的原委,他已经作了详细的了解。梅背碑摔破木盆,那是小孩顽皮,有错,但不大;梅尚天教训梅背碑,没有错,只是下手太重;林秀芝用锄头行凶,有错,但可以判为防卫时用错了方法;梅尚天到镇上寻事,有错,但罪不致死。错就错在那个时候,大家小题大做,没有把握分寸,以致于出现了难以收场的结果,这就是这件事情唯一的错。
梅丙干沉沦了。他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