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ㄊ找艋�土礁龃笙渥右约俺苑沟脑沧篮偷首樱��甑氖焙蚝⒆用且不涣思讣�乱拢�蠹腋械胶苄腋!4有睦锒几行还�业暮谜�摺�
但接下来的事情也很多,大哥订婚结婚,二姐上高中,加上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所以日子过得还很拮据。于是为了生计,为了上学,孩子们除了种地之外,还做点小生意。到田间地头挖野菜,去城里卖;到镇上开冰棍雪糕,走村窜巷去卖;在国道旁边卖新鲜瓜果;到附近的沙陀子里挖药材;过年的时候到集市卖点年货。有时也去打短工,比如帮人家拔稻草,插稻秧等等。虽然辛苦,但学费有了,日子也不像以前那样的紧了。然而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学子们有了信心,这也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于是大哥和二姐二弟都加入了考学的行列。由于农村的教育落后,基础打得不好,屡考不中,屡不死心。尤其二弟性格古怪固执,好高骛远,成绩不好,还非得考大学,还说:“我一定要成为咱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结果考了四年,都没考上。为了二弟上高中的费用,秀秀省吃俭用,拿出工资供他读书,他上高中的费用多数都是她支助的,可惜不是那样的材料。他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孩,同样是高考复习,二姐只能在家里,或最多到乡办高中复习几个月,而二弟却一直在重点高中复习。为了他的复习费家里把马都卖了,高额的复习费耗尽了家中本来就不宽裕的经济资源,使得家中的情况只能维持在温饱的水平,依然贫困,并且状况得不到改善。这件事成了家人和秀秀回忆中最心痛的事。最后爸爸彻底失望了,一怒之下不让读初中的四妹和老弟念书了,这两个人就成了二弟反复复习的牺牲品。当时适逢九月开学。爸爸说:“像你二哥那样读那么多年的书不还是没考上吗?你们要是都那样我可供不起,还不如早早下来帮家里干点活,不是读书的料,上多少年的学也没有用”。可是这两个人学习还不错的,也不一定都像他呀!况且受教育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要比不受教育的孩子素质高些呀!一年的学费也才只有几元钱呀!但人家就是只看眼前的利益,才不管那么多呢。当时妹妹十六岁,老弟十三岁,两个人都站在屋地伤心无助地哭,谁说情父亲都不同意。书包放在一边,父亲看着不让动。到现在两个人说起话来,有时还埋怨家中那位屡考不中的范进呢。老弟因为不让念书,一段时间故意作父母,四妹妹提起这事心里也觉得发堵。有些时候一个家庭的成败就在一个人身上。
若干年后,孩子们都长大成家了,定性了。才知道二弟是家中唯一的性格古怪的人,迂腐,不切实际,他是家中受教育最多的人,也是最不谙世事的人。对于某些天生的禀赋,后天的教育所起的作用不大。把教育的筹码压在他身上实在是家庭中的重大错误。而受到的教育太少,从长远来看,就是一种缺欠。感知事物和生活的能力不够灵敏,视野不够开阔,影响人的发展。
六、命运
也许是秀秀天资聪颖,也许是她本性就爱学习,同样的农村教育,秀秀的学习就是比哥哥姐姐们出类拔萃。没有书读,她就在开学的时候把高年级的玩伴们的课本借来读。她的记忆力很好,几乎过目不忘,看过书就记得差不多。人家不要的书和练习册她都拿来用,因为自己买不起,甚至在街上见到一个纸条也要读读。强烈的求知欲使她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猎取知识,成绩在全乡镇总是遥遥领先。
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没有收音机。每户人家有个广播,还经常不好使,听不到声音。为了听评书,秀秀经常到别人家的后窗下去听,有时为了不间断,甚至天降大雪也要去。像个贼人一样,人家一有动静就得藏起来。就这样听完了《隋唐演义》、《杨家将》、《夜幕下的哈尔滨》、《新儿女英雄传》、《木偶奇遇记》等大型评书。这也是当时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不知从哪里得到一本《唐诗三百首》,秀秀就利用闲暇时间一知半解的背,也不知道哪来的精神和理念,就是想把那些诗背下来。
秀秀的学习从来没让家人操心过,相反总会成为村人和父母、姐妹们、老师们的骄傲,全校第一,全乡第一,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秀秀每年都得几张奖状,被免学费,本子也不用家里买,都是学校奖励的。
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是全县会考,秀秀竟然考了全县第二的好成绩。那时,秀秀所在的学校只是一个乡办的村中学,全县的重点中学还有好几所,这样的成绩是很惊人的。如果她能上高中,那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前程似锦。但家庭条件不允许的,秀秀何尝不想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