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老版《红楼梦》的另一特点,是全书的出版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前后三家出版社相继出完。最初由三民图书公司出版,业内和连藏界称之为三民版,共出了13本,时间从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从名称判断,三民图书公司是私营出版机构,这在上海解放之初,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接着由新美术出版社出了两本,时间从1955年底到1956年。新美术存在时间较短,可以看作是一个过渡性出版社,随后并入上海人美社。最后由上海人美社出了余下的4本,时间从1958年到1962年。
这部作品董天野先生独自绘画了5本,张令涛、胡若佛合绘了6本,使全书艺术质量得到基本保证。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靓丽生动,性格鲜明突出,出色地传达了原作精神,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铁道游击队》从1955年出版第一、二册,到1961年才全部完成。绘画者是丁斌曾与韩和平两位著名画家。当年他俩从华东美院毕业,分配到上海人美社,进入创作室从事连环画创作,直干到退休才离开岗位。
说来有趣,这部书最初第一册,是一位叫李新的先生绘画的,第二册《打洋行》才由丁、韩合作绘制,后来第三册直到第十册,都由他二人继续绘画,直到完成。为了换下李新之作,也为了提高水平,丁、韩二人重绘了第一、二两册,终于使全书由他二人合绘,保证了风格统一,保证了全书质量优秀。
这套作品曾多次重印。“*”后出第二版时,改50开为60开本,不但将每个分册的书名由字数不等统一为四字题目,而且由丁先生新绘了部分篇章。后来再版时,恢复到老版原貌。
1995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向上海人美社租型,以32开本一页两幅形式,再版过《铁道游击队》,可见作品影响之大。
1961年,《唇亡齿寒》和《诛石厚》同时问世,标志着套书《东周列国故事》正式出书。其实在此之前,上世纪50年代,上海人美社就陆续出版过许多选自《东周列国志》的故事,大约有30多册,不过那时不成系列,出一本算一本罢了。而60年代初推出的这部书,显然是按套书运作的,从封面设计看,每册都有统一着色和标志,即在书名处印成紫红色,而且左下角印一座铜钟,钟上有“东周列国故事”字样。1962年出版较多,约有七八种。到了1963年,又出了几种。因为没有书目,所以不知究竟多少本为一套。后来再不见出版,我数了数,共有15本,于是将这15本算作一整套。这种看法持续到2001年才转变。
广州有位连友收藏不少老版书,他写文章并举出实物,说明这套书共16本,多出的一本叫《伐子都》。连上海都不曾见到这本书,广东却有,真是怪事!当年因何遗漏,至今搞不清楚,只听说有少量样书流了出去。
到了“*”后,1979年到1984年,上海人美社又编绘新套书《东周列国故事》,共50册。这套书不但出了大32开精装选本,还出了4卷全本,这是后话了。
10 立规矩
随着购书的频繁,我的连环画越积越多,逐渐初具规模。最早我将书放在书桌抽屉里,后来放不下了,母亲为我腾出一个藤制提箱,我在里面垫上报纸,还能盛不少书。母亲鼓励我买书、看书,既长知识,又比像土猴一样疯野般弹球拍洋画要文明得多。到了高中时,抽屉和藤箱都已满满当当,我便游说父亲,想解决存书问题。
家里本有一个书柜,但盛满父亲的书,如《鲁迅全集》《瞿秋白文集》《沫若文集》,还有《莎士比亚戏剧集》《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等,再也没有空间了。
父亲和母亲合计后,买回一个小书架,供我专门存放连环画。
从小学四年级起,我便邀请要好的同学到家里看书,到了高小,除了女生外,班里男同学几乎全看过我的书,这遂了我的心愿,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但是看的人多了,书的脏旧与破损程度也加剧了,这事让我心烦。望着书页上沾染的手指头印和汗渍,同学再看书之前,我便让他们洗手,并不许再用手指沾口水翻页。这一招果然奏效,减缓了书受污损的几率。
有一件事我至今难忘,某天放学后,照例有几个同学随我回家看书。插一句,最初只在屋里看,不能借回家,后来开禁了,允许借两三本回去,但必须次日或第三天马上归还。同学都能遵守约定,及时还书,正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这天快五点多了,同学纷纷离去,一个外号叫六子(并非孩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