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第1/4 页)
以关于他的暴毙说是一人过度操劳而至,我倒真是不太怀疑。做为帝王,相对于事必亲躬,用人的眼光、手段和胸襟才是高低的区别。这也就是比较李世民之于爱新觉罗。胤禛俩人,前者可以称做千古一帝,而后者终究略逊一筹的原因吧。同时,我觉得雍正登基数年几乎处理了所有的兄弟,这或许称不上是魄力,他何尝不因无法使这些兄弟们低头折服而恼怒无奈,又何尝不因新政民生步步维艰而身心交瘁啊!雍正是个值得人尊敬的皇帝,但他的诸多缺点也实实在在记录在史书当中。
小g提到下卷几个情节,《激浊浪兮风飞扬》那段朝堂之争,不光是夜天湛退让一步,同时退让的也有夜天凌。在那一章的最后,凤衍有一句话,“眼下所需的军粮可从汉中四州征调,最多不过十日,便也到定州了。”也就是说如果夜天凌决心要除掉夜天湛,那是轻而易举的——定州多等五天,也无非多死几十个士兵而已,这对于尸山血海堆积而成的权力之争,不过了了。但夜天凌和夜天湛有着同样的政治抱负,以他的心性傲气也不可能罔顾大局,所以这变成了俩人第一次非正式的联手,并不单纯是夜天湛伸手帮了哥哥。
《山明落日水明沙》中卿尘和夜天湛的对话,的确指明了他们斗下去是两败俱伤,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夜天凌固然不凡,夜天湛也不是庸才。只不过同样是败,对于夜天湛来说是性命和家族的灭顶之灾,对于夜天凌来说,只是有损元气而已。而伤的,则无疑是国家社稷、黎民苍生。
至于夜天凌那时候在干什么……卿尘到湛王府去,那是夜天凌允许她去的啊,这就是他所做的——他清楚夜天湛的能力和为人,所以再次容忍弟弟的逆反;他信任卿尘的感情和能力,所以放心将事情交给妻子。待到了《万树桃花月满天》中,兄弟俩人之所以能够达成联手对抗仕族的共识,是因为夜天湛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改变策略,更是因为夜天凌自有控制全局的自信,才胆敢放手让弟弟施展拳脚——试问,真的会有一个帝王,将天下官吏的任免之权交到别人的手中吗?(所以小说就只是小说啊~~~~)如果夜天凌拒绝给予夜天湛官吏任免之权,俩人的合作恐怕难以进行,而之后《曾经沧海难为水》一章中凤衍所看到夜天湛一系列令他心生畏惧的政治手段,也就不可能出现了。所以说一句可能要挨七党板砖的话,无论夜天湛如何光芒万丈,在这时候,他也仍旧只是驾车的那匹马,真正的御者,是坐在车中的夜天凌。至于到了兄弟俩人的矛盾再次激化时,其实有一次凌是想射杀湛的,因为出现了他绝不能容忍的事情——夜天湛可能要伤害卿尘母子。如果那一箭射出去,那么夜天凌就不是我心中的夜天凌了,他就失去了判断是非的眼光和冷静缜密的思维,更不再具有智慧与度量。然而人非圣贤,在继续保持权力和利益的过程中,对于这样两个男人来说,矛盾最终必然还是会尖锐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尤其还有凤衍这样别有用心的人在不断兴风作浪。那时候在他们之间,手足之情、兄弟之义已经很难有效调和矛盾了。
《云去苍梧湘水深》、《碧落黄泉为君狂》、《天河落处长州路》三章中,卿尘的所作所为,我很清楚的写过她就是故意的,她就是用自己的命,赌他们俩人的情,而不仅仅是夜天湛的情。也就是在这里,凌和湛的思想出现另一次转变,夜天凌的目光已经投向了人生中另外一个天地,而夜天湛也从此时解开了心底深处的结。至于往后那场战争以及其他情节,坦白说就是在为夜天湛身份的转变做铺垫,让他真正成为一个可以和夜天凌并驾齐驱的男人。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战争,战场上对阵杀敌固然重要,但真正较量的根本却在于后方补给以及战略统筹,打仗打的是粮草,这是历来为战争政治所公认的至理,毋庸置疑。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凌在后统揽全局,做为弟弟的湛也不可能如此轻松的获得风光无限的场面。而倘若夜天凌什么都没做,那也就完全不存在旧伤复发这种事情了。
总之,对于政治而言,可能我比较欣赏居高临下统筹全局的人,而不是战场上那种身先士卒以一当百的做法。有用人的眼光,有放手的胆量,有敢作敢为的气魄,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进退自如的潇洒,这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应有的素质,是夜天凌在下卷中转变的根本原因,也是我所希望表达的。只是由于笔力有限,胸中所知所识亦有限,描写出来的只是差强人意而已,这个……容偶以后慢慢磨砺吧~~~~
最后关于结局,有不少读者对这样的结局并不十分赞同,会觉得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居然放手而去,那以前那些生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