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部分(第1/4 页)
,也至少在徐光启这里种下了一个种子,也比没有的强。
“陛下言之有理,人坛这手杀手锏,短期内是无法用出来的,短时间内用出来反而适得其反了……,至于儒家变革的方向,似乎和那个三民有关吧……”徐光启有些紧张的问到,算是再一次感受到了皇帝对他的信任,这种机密的事都可以告诉他,若是没有一定的信任,绝不可能。
“不错,实际说儒家变革,最核心是儒家那套贯穿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体系,这一点,才是最核心的,其他都不过是这套伦理道德关系引申出来的东西而已……,那三民,实际就是贯穿未来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然后根据这套伦理关系再引申出诸如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关系,教育,科技,法律,外交,扩张,甚至种族政策等等……,以前是君权天授,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仁恕这一套,但工具不断进化,生产力提高,‘人’的范畴扩大之后,这套伦理关系显然就不适合了,需要将‘人’的范畴扩大,以适应这个时代的生产力;以适应这个时代的生产关系;以跳出我华夏两三百年一次浩劫的历史轮回,彻底的将我大明带向另外一条道路,这才是朕的最终目的……”杨改革解释道,虽然这三民有剽窃的嫌疑,可也不得不说,清末民国的时候,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如今没有本质区别,依旧是封建农业向资本工业过度的大时代,这三民和民国时候的三民,也有着相似的地方。虽然说mín zhǔ这个词虚伪得很,杨改革不太想用,也有用烂的嫌疑,可杨改革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词即虚伪,也是真实的。这三民确实是要贯穿整个社会伦理关系的,因为它符合了这个时代的生产力,符合这个时代的生产关系。
徐光启听了之后,是长长的发呆,脑中是各种天人交战,各种纷繁复杂。
“回禀陛下,若是臣没有理解错,先前陛下说的那些比如扩张,移民,包括北方策略,包括兴起工商二业,包括是那三民,包括读书,军户,包括昆仑奴等,就是陛下说的变革此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种族,殖民扩张了?”徐光启想了许久,又问道,到此时,他算是明白为什么皇帝先前和他说那么多话题了,这每一个话题,都是社会的一个大方面,而这些东西的变革,归纳起来,最关键和核心的又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变革,这些东西,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是的,这些是话题,基本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方方面面的变革,又牵涉到儒家那套伦理道德关系的变革,而儒家的那套伦理道德关系,又牵涉皇权,以及皇权所代表的统治阶层,也就是这个时代‘人’的范畴,这也是朕将生产力那套学说钉在人坛上的原因;也是朕为什么那么不留情面批判儒家的原因;也是朕提倡人需儒的原因,……恩,朕说的那个人需解,只能背地里说一说。实际不怎么上得台面,实际人需儒的解释,还得向人的生存,发展。人的权利,民 主这方面靠,这才比较光明正大,才有说服力……,这些东西理顺了,变革才一目了然,才有依据。不会盲目冲动的乱来……”杨改革解释道。
“陛下,臣明白了……”徐光启长叹一口气,带着激动和感慨回答道,也有不少担忧,也有不少的落寂,也有不小的疑惑,皇帝如此说,很多东西都算是迎刃而解了。皇帝的话算是说得很明白。人需儒的解释也很直白,面子上是一套,背地里又是一套。如此一套联合下来,孔胤植也好,其他儒家的领头人也罢,终究是抗不住这么犀利,毒辣的解释的,除了变法还能怎么办?
“那陛下又将如何自处呢?”徐光启问到了这个让他最难问的问题。
“朕自有安排,徐师傅不用为朕担心,说起来,这皇权衰落,也是必然了。工具在进步,生产力也在进步,生产关系也在进步,没有‘人’希望头上蹲着一尊随时有生杀大权的这么一个‘人”不是么?”杨改革自嘲道。
“陛下说得有理,可……”徐光启又是一声叹息。还是放不下心,皇帝又去哪里呢?总不能这场变革的主导者,推动者却最后没个好下场吧,若是如此,这变革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徐光启倒是觉得,还不如一切照旧呢,还不如不改呢,起码在他有生之年,起码在皇帝的有生之年,是不用担心大明有什么大问题的。但皇帝将事情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没有给他什么辩驳的空间。
“……朕知道徐师傅担心什么,朕既然要将这‘人’的范畴扩大,让天下人都读书,那自然的,朕可以以读书人的保护者自居,以天下‘人’的‘人需’保护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