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2/4 页)
是中庸之道。北宋大儒学家程颐注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庸即永恒恪守中正之道。” ;大家为胡资质的精彩讲解鼓起掌来。
胡资质喝了两口茶,接着说:“中庸的三大基本原则:1、致中和。
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达到中和的境界,世间万物就各得其所了。
2、执两用中。
“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一个重要的原则,“两端”就是“过”和“不及”两个极端,“过犹不及”,是指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做过头和没有做到一样不得其正,即做事须恰到好处。“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弥补不及之处。这是中庸之道最基本的法则
3、和而不同。
《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样**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互补共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的原则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这时,华春丹上来,给胡资质的茶杯中续了些水。
胡资质点了点头。接着说:“中庸之道强调“执两用中”、“中道而行”。很多人认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还有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平均主义,这是对中庸的曲解。中庸包含的折中调和思想,应该算一种积极的调和。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不该认为调和就是坏事。而且“执两用中”不是简单的折中、平均,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中”是从“两端”中新产生出来的那个的“三”,是认识和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正确处理事情的办法。如何评判“中”,庞朴精妙地概括为“a然而b”、“a而不a”、“亦a亦b”和“不a不b”四种逻辑形式。而绝非(a+b)÷2。同时这个“中”的标准随具体境遇的变化而改变,《中庸》所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朱熹所谓“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它提倡的“时中”就是希望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君子能随时保持中道。历史上也存在着将中庸这种变化法则固步自封的倾向,这样中庸便丧失了与时俱进的活力,成为陈腐僵化的教条。封建统治者对“中庸”思想的歪曲,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造成了对人性的严重戕害。今天我们应遵循“时中”的法则,找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中道”,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庸之道的有宏达的现实意义,中庸是道德的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都有指导意义。”
闰土在下边听的很认真,原来这里有这么奇妙的学问。
胡资质走下讲台来,用手拍了他额头,算是表示鼓励。
闰土擦了擦嘴角的求知若渴的口水,继续听课。
胡资质回到讲台,接着说:“今天,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讲了一上午课太累了,中午,从沣南一中那回来,胡资质带着石安去了咸亨酒店,听说那里的茴香豆不错,赶紧要了两盘。咸亨酒店现在是兖州官府的企业,总掌柜是舒玉的远方亲戚孔乙己。原先孔乙己混的比较潦倒。自从大元开放以来,他凭借在国子监讲坛。专门给朝廷的官宦子弟讲茴香豆的茴字的4种写法,红极一时,据说和吏部尚书都有合影呢,回兖州以后,他雇兖州未庄的大队书记阿q;担任了大堂经理,又雇了一个假洋鬼子端盘子,把个咸亨酒店搞得红红火火,接近了五星级。
胡资质刚坐好,就有衙役站起来向他打招呼。胡资质看他们都穿着官服,不由地说:“你们这些衙役,怎么这样,政法委的六个严禁,刚刚通知了,不让官员穿制服进娱乐场所,你们真是顶风作案”! ;那几个衙役赶紧离开大厅,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