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页)
们一心只想着自己的祖宗家业,在现在的太后,皇帝,当权者的心目中,天下是他们的私有物,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他们也不会认为,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是老百姓的。”
“所以,他们其中就算是开明人士,看出国家不变革不行,也谋求改良,也搞宪制,但他们制定的宪法,必然以维护私利为最高法则,那样制定出来的宪法,又能有什么意义?革命党人不会同意,天下万民不会同意……”
董婉很少跟学生们说这些,虽然也隐隐约约透露了,但只有在眼下这种封闭的环境里,在眼下这种大家心中都充斥着怒火和失望的环境中,她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说话。
赵兰都听得目不转睛。
听自家的先生慢条斯理地剖析一切,她见识不广,也不知道先生的剖析是不是完全正确,但却一听就觉得有道理。
像张旭之流,看董婉的目光,已经像是在看一个怪物。
他们这些人,也不是没想过未来,可除了坚定要打倒满清的信念,其它的,根本就没有计划。
清政府倒下之后,中国的未来如何,谁也没有概念。
今天,他却在一个年轻女子,聊天一样的语言中,看到了艰难,却有希望的画面。
只是意犹未尽。
他听得出来,这个女士说话的时候,总带着几分保留,不过这也正常。
张旭不是傻子,他知道这位女性的身份不一般,在京城也很有名气,还和那位孙阁老有密切关系,人家根本不可能才一见面,就对你掏心掏肺,什么都说。
如果董婉真什么都说,张旭反而要担心了。
长夜漫漫,日子难熬,很快他们这些人就混得熟悉起来,就连像乔小姐那样的娇小姐,在这样的环境下,性情多少也被打磨得坚韧了些。
董婉也不是总说些沉重话题,大家白天本就因为战火连天,压抑愤怒,还要时刻小心,精神紧绷,夜里也该松缓松缓。
神经绷得太紧,很容易崩断的。
她就带着一群人玩玩游戏,打扑克没有道具,下棋一帮大老粗也不爱玩,就不如玩天黑请闭眼之类的,还能活动活动脑子。
一群人,不分年龄,不□□份,聚在一处,嬉笑怒骂,白天的痛苦,也稍稍远离。
日子就算漫长不分昼夜,总是要过下去的。
等到战争终于结束,他们这一行人居然顺顺当当活了下来,也没精神崩溃,没病没灾,各自回家去,好些人都说,多多少少要感谢董姑娘能文能武。
不过,他们回到家里,没多久却忽然发现,自己好像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物。
这也正常,董婉的日记被报纸刊载,里面大部分都是真实的记录,虽然没指名道姓,却也不难猜出里面的人物原型。
第63章
“王先生,听说您花费七万两白银,从宋先生手里买下三幅版画?您觉得,这几幅画当真值这么多?”
最近董卿的版画出售,一开始虽然也有不少人喜欢,想收藏回家,可毕竟不是什么名家名作,几幅版画而已,刻画的又算不上精美,条件简陋嘛,大家出价最多五百元。
五百元一点儿都不少了。
就是寻常画画的名家,能拿这个价码,也相当了不起。
这几幅版画还是即便普通人,也真能从中体会到真情实感,能让人一看就受到触动,所以才有不少人想买。
最后一共九幅版画,落到六个人手里。
最高的五百银元,最少的一百三。
成交价都很高。
却不曾想,刚刚从南方回来的一个京城有名的大佬,居然重金求购,最后还从同为富豪的某位先生手里,花了七万两白银,把最后三幅画给收到手,一下子就成了热点新闻。
不光是京城,全国各大报刊都免不了要报道。
趁着这股热潮,董婉写得战场纪实的日记体小说,还有她写的取名为《阿瑾》的书,很快也由出版社出版。
无论哪一篇,也许有些匆忙,遣词造句都有点儿疏漏,但绝对写得感人肺腑,好多著名作家,名人都说,完全不输给老残游记,也是能传世的作品。
其实,她也仅仅是想真实记录这段历史而已,等到很多年后,人们说起这段历史,不用只凭猜测。
无论是谁,只要有点儿文笔,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下,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有血有肉。
别人不知道,报社的宋编辑却知道,这些稿费,董婉是一分钱都没有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