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的火力,在船政所造的军舰上属于首创,即使在同时代的西方船旁列炮巡洋舰上也并不多见。
中国现代以来,对于近代军舰的评价有个很不好的作风,即不顾军舰具体的所属种类,将各种军舰混为一谈。为了证明诸如清政府腐败、建造的军舰落后等先入为主的观点,而进行胡乱比较。例如将船政的炮舰去和西方的巡洋舰相比,又如将“扬武”这样的巡洋舰与西方的铁甲舰进行比较。实际横向对比“扬武”诞生时代的西方同类军舰,可以骄傲地称中国此时非但没有落伍,而且所制的“扬武”舰在同时期世界木质蒸汽巡洋舰家族中还属于性能较佳的一型。
1874台湾事件中日本侵台舰队的主力,二等巡洋舰“日进”。
船政旗舰
1872年4月23日,由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主持仪式,为第七号改造军舰向天后、江神祈福,“扬武”舰当日顺利下水,立即成了马江边一道众人瞩目的崭新风景。尽管此刻的“扬武”看起来还有些不够完整,她的锅炉、螺旋桨等设备尚有待于舾装期间来安装,然而夏献纶望着雄伟的舰体已经激动无比了,由他提出的改造巡洋舰方案终于结出了硕果。(11)
二等巡洋舰“扬武”问世后立刻成了船政的至宝,在当时中国也属于掌上明珠式的唯一的一艘巡洋舰,为这样一艘军舰选派舰长,自然需要异常慎重。几经思忖,曾任包括“万年清”在内船政多艘军舰的管驾、在船政管驾群体中资历颇深的舰长贝锦泉被任命为“扬武”舰首任管驾,全舰共编制官兵180人,几乎是“万年清”、“伏波”等150马力军舰的一倍。同样,为了建造“扬武”而花费的工期、工料、财力,也几乎是150马力军舰的一倍。为此,船政上奏清廷,请求对船政五年计划的军舰数量要求进行变更。经清廷允准,同意考核时一艘250马力军舰可以折抵两艘150马力军舰,“扬武”成了以一当二的军舰。因为“扬武”的建成,船政五年计划原定的16艘军舰建造要求于是更改成了15艘。
“扬威”完全竣工后不久,1874年台湾事件爆发,面对日本侵台舰队,守制归来重新复任的船政大臣沈葆桢受命率领船政舰队渡海抗衡,“扬武”则成为船政渡台舰队中最为显赫的一艘战舰。非常巧合的是,当时日本侵台舰队中的主力舰也是一艘二等巡洋舰,中日两国的两艘同类型军舰借此机会一起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1874年侵台事件中的日本巡洋舰“日进”,原是日本佐贺藩在国外定购的军舰,由Gips&Son,Dordrecht公司在1869年建造,1870年编入明治政府的海军,与“扬武”的舰龄相差无几。“日进”舰的排水量1468吨,舰长61。9米,宽9。7米,吃水4。7米,装备一台卧式蒸汽机,四座方形锅炉,主机功率710马力,航速9节。主尺度与“扬武”略同,动力则相差较大,远远不如“扬武”。“日进”的武备包括178mm口径主炮一门,30磅副炮六门,也是一门换门架火炮配合多门船炮列炮的布置法,但是无论炮位数量还是主炮威力都显然逊色于“扬武”。(12)
上述比较可以看到,“扬武”舰综合性能优于同时代日本海军装备的同类型军舰,而且“扬武”还是中国的自造军舰。比“扬武”晚了12年,直到1884年日本才自行建造出了第一艘千吨级二等巡洋舰“海门”。可以想像,当1874年“扬武”舰挟着浩浩威风突然出现在台湾海峡时,带给日本的是一种何样的震撼。
台湾事件平息后,1875年3月24日,船政大臣沈葆桢上奏,突然提出要将“扬武”舰改成练习舰的请求,“拟将‘扬武’改为练船,取熟谙西学、堪以出洋之艺童荟萃其中”,并计划委任洋员德勒塞为总教习,带领两名分别精通帆缆、枪炮的洋员在舰负责训练。
将如此一艘颇具战斗力的巡洋舰更改为练习舰,粗看起来似乎非常不合情理,颇有大材小用的感觉,但沈葆桢奏折中随后的话语即解开了这个谜团。根据沈葆桢的设想,船政的舰船除了调拨各处使用的以外,其余的军舰此后均要经常性跟随“扬武”编队合操,“俾号令划一”。所谓的“练习舰”实际上真实用途类似于旗舰,借以解决船政舰队设立以来有舰无队,军舰训练始终处于单舰各自为政状态,缺乏舰队作战训练的缺陷,同时练习舰上直接培训出的熟练水手也可以随时填补入其他军舰,提高整个船政舰队的人员素养。从此,“扬武”成为了一艘特殊的“练习舰”——船政舰队的旗舰。(13)
鉴于“扬武”舰的地位发生